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即理念匹配、"教""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2.
斯坎伦在其著作《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中提出了"推卸责任的解释",对事物具有的自然属性、有价值的属性以及我们对事物采取某种行为的理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释。根据这个解释,价值不能为我们提供行动的理由,理由是由事物的其他低阶属性提供的。这一观点受到了"双重条件"、"取消主义"、"错误理由"的三重挑战。  相似文献   
63.
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表达就是价值共识或根本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顶层设计,不同文化生态具有凝聚价值共识的不同路径,在西方是宗教,在中国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我的观点是,贡献精神世界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在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展开。在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中,为何价值共识的顶层设计是伦理道德而不只是道德?现代文明和现代道德哲学凸显道德,故意冷落伦理,因而无论价值共识还是道德共识都因缺乏基础而难以生成。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伦理是存在及其认同,道德  相似文献   
64.
正廖小平教授的新作《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从价值观变迁的规律中探究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逻辑,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又一可喜成果。作者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等方面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的价值观进行比较,为人们提供了一幅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全景图像。作者在对改革开放前后价值观比较的基础上,依据三十余年来学界对价值观及其变迁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调查  相似文献   
65.
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的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的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的新版金规则"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的理论优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的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的是回归这一原则,真正践行它。  相似文献   
66.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他们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影响,从而成为令教育者头痛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业成绩方面都与其他学生存在巨大差距,如不及时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将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隐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67.
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出版与发行,拉开了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序幕,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研究与实践英语课程的热潮,英语课程改革在实验中不断深化,并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新课改中,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外语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外语工具,而是为了使他们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创新;外语教育符合信息时代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发展,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和意志。一句话,外语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8.
人文精神是涵括人的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表现为人对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的核心是进行人性教育,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概而言之既是涵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历史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科学时代人必备的素养,是国民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青少年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需要让学生在感悟中变得成熟、丰富、热情、善良、富有情感和人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69.
我认为,校园文化=师生(广义也可包含社区、家庭)为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国家要求、个人理想)在一定时期共同环境下(校园)的学习生活而形成的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这个定义中包含着几个关键因素:教师和学生、共同价值或目标以及特殊的时空阈限。  相似文献   
70.
钱淼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46-246
法律不关注非常之事,而是将社会中经常出现的事件加以类型化,通过立法,提供行为模式供人遵守。面对社会问题时,必须顾及到法律的体系性和理论的自洽性。风险的负担问题,牵涉到宪法的基本价值和何为正义公平的价值判断。法律解释时必须接受特定规则的约束,严守法律思维,以保证论证过程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