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不满与圆满     
朋友是国内外著名的书画家,他的字画,随便一张,都价值过万。那天,在他的画室,聊到从艺的艰辛,他拿出一幅字。看,有个字写坏了,要毁掉,他边说边把绢纸揉成团,扔进纸篓。随后,他又拿出一张成品——白居易的《琵琶行》。这张,也要扔掉,他说。那是张极好的字,白绢纸上,右边只写了半张,左边尚是空白。粒粒墨色,如花绽放,字圆玉润,柔而有骨,有署名,有画家鲜红的闲章,在我眼里,称得上完美无缺,如果拿出去,最少能卖两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62.
根据“形神统一”的文化生命结构,要从传统道德文化其“形”与其“神”两个方面的统一中去发掘存在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良资源,尤其是要去发现蕴含于其中的“古今通理”,如“中和”之道、“仁爱”之德、“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等,进而实现对优良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传统道德的继承不仅要立足现实对传统道德中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范畴、概念和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改造,从而实现现代价值再创造,而且还应重视对承载着传统道德价值的载体(“形”)的保护.  相似文献   
63.
随着时代发展和学雷锋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雷锋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进一步建立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对于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城市、推动首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在绝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具有负面的价值,而在相对道德价值上,道德代价又有一定的正面价值。道德代价的正面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必然环节;道德代价是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5.
如果我们不仅仅把康德的道德论看作一种义务论,而是一种价值论—尊严论,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承认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主体道德而言是关键性的,因为其主体道德作为尊严论的道德,承认是它的逻辑前提.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能像霍耐特那样对康德的主体道德进行一种承认道德的改造,而应挖掘其承认道德的内涵.  相似文献   
66.
以赛亚·伯林的消极/积极自由二分法建立在一系列误解之上.一方面,即使我们接受伯林指派的观点,把自由价值当作一种具有内在善性的东西,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像伯林所希望的那样,可以将对自由价值的消极理解设想为一个融贯的思想.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对伯林的“不受他人故意干涉”思想作出反思,我们也并不能将其当作是具有内在善性的价值的一个要件.伯林的误解根源于他对客观价值观念的某种过度焦虑.  相似文献   
67.
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上海社联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市伦理学会举办了"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学术年会.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和研究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朱贻庭和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中之主持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化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8.
中宣部思想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戴木才研究员的新作《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从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及其建构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其一,在创作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该著遵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原则,按照历史、现在、未来的逻辑理路,重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空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论特征、历史地位、本质区别进行了归纳梳理,对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在价值观建设问题上的严重失误和深刻教训进行了透彻分析,对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懈探求与伟大贡献进行了系统总结,从而为进一步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9.
“发展”这一概念本身内蕴着对事物变化的价值评判,新发展观将人置于社会发展价值的核心,但对人的自身发展的价值缺乏深入追问.劳动实践是人的特殊生存方式,它既要满足人的保存生命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的表现生命的需要;保存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表现生命需要的满足形成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人的当代发展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用人的发展的“有用性”取代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同时物化了人的发展的审美价值维度,因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重建人的发展的功利价值维度和审美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70.
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即理念匹配、"教""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