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试图放弃他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以彻底与智者决裂.但囿于定义论思维方式的固有局限,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厘清技艺德性、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辨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陷入的困局,并合理解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2.
喧哗的白昼过去了,世界重归于宁静。我坐在灯下,感到一种独处的满足。 我总是不太喜欢喧闹的地方,那种独自一人坐拥在自己的王国享受孤寂的感觉,成了最迷人的甘酿。谁说只有野兽与圣人才喜欢孤寂,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些恰如其分的孤寂时刻来完整他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3.
"孝"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有一个演变过程.两汉时期,"孝"在社会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对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实,"以孝治天下"才是封建统治者倡导孝悌教育、以孝悌举儿童官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4.
埃舍尔对契合图形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他从自然形式的图案和韵律中,从隐匿于空间自身结构的内在可能性中,感受到充满数学美的恢弘设计,并用视觉形式表现出来。大批理性而美妙的契合图形作品,令观者联想到世界纷繁复杂的自然结构。作品中透出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数学与艺术审美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5.
史蓉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92-192
川端文学离不开女性,男性往往只是映照女性的一面镜子。女性的美丽使他感动,也使他悲哀。同时,女性本身也是美丽与悲哀的结晶,因其美丽而悲哀,也因其柔弱而悲哀,又因其悲哀而更加美丽。女性成为川端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必由之路,成为他美学追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6.
油画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逐渐发展后,以写代画取真意,立象以尽意,抽象式的写意这些中国山水特有的精神及写意方式,也被油画艺术家运用到风景中了。他们关注山川之美,关注古代绘画理论,在油画和中国山水中找到潜在的契合点,借用中国山水精神,来抒发自己的心境,以示自己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7.
网络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流平台,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逻辑和语言.网络词语一方面以其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方式大行其道,蓬勃发展,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推崇,另一方面也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不但流行于现实口语中,甚至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相似文献   
118.
素描从广义上讲是指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具体地讲就是舍弃了对象的多种色彩关系,用单一颜色的线条或明暗来描绘对象的外形、比例、结构、体积、空间、质感和色彩的轻重,运用这些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来综合表现物体形象的绘画形式.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9.
与西方社会资本主义民主模式下以公民为中心的道德逻辑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德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是简单与以公民为中心相对立,而是对它的扬弃、包容与超越。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对道德逻辑演进规律的理论自觉,它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的道德理由;"人民的统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运行的道德尺度;追求"人类解放",即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20.
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的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的不同,提出的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的"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的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的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