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缘起     
正2007年,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在西安和香港共同举办了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产生广泛影响,获得一致好评。2011年,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在湖南南岳衡山共同举办了新一届论坛,并将论坛名称定为国际道教论坛,扩展了论坛涵盖面。这两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我国道家思想的深邃内涵,展现了当代中国道教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2.
数学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学观的转变,倡导教师的教不仅应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所以让“探究”与数学课堂教学同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累知识和方法,获得理智或情感体验,是高效课堂强有力的抓手,更是以学定教的强大举措。  相似文献   
203.
一、模式变化,让思路“新”起来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执行教案为手段,以达到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按部就班,教学就是“你讲我听”,干篇一律,呆板乏味,枯索无味。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僵化,模式陈旧,以致课堂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204.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交流,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5.
巩义石窟寺的飞天造像主要以单体造型呈现,在体型比例与动势展现上格外协调,并在形象塑造上吸纳了中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核心表现方式,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中外艺术交流以及佛教中国化渐进过程的典型特征,是佛教中国化的艺术见证。  相似文献   
206.
陈永涛 《天风》2018,(4):25-25
不可否认,基督教是以神为本的,尽管其也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基督教既是以神为中心,又是以人为中心的。或者说,是在对三一上帝信仰的框架下,体现出对人和世界的关注。希伯来圣经特别强调,一个蒙福的人生包括上帝对那些敬虔信仰的人在物质方面的祝福。从强调对上帝的信仰这方面来说,  相似文献   
207.
自我表露是人们进行正常社会交往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个体与他人关系的亲疏以及社会适应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表露逐渐渗入临床医学等领域。通过对自我表露概念、意义、临床应用及其实施步骤的阐述,以期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将自我表露恰当地应用于医疗护理工作中,从而有效促进医(护)患沟通,并进一步实现其治疗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8.
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哲学是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又变化无穷的领域。走近哲学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接一场的辩论,人类的理性、思想和智慧在这里相互砥砺,竞长争高。辩论以问题为中心,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就连哲学是什么这个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这也许正是它的常态。对于哲学是什么与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追问。这是哲学令人困惑之处,也是其充满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9.
当代中国,儒学的回归已俨然成为一种态势①。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需求,呼唤着儒学学者回归“儒者”的真精神,以促进当代儒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笔者在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一、儒学的社会需求儒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国家因落后而被动挨打,当时的知识精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转向西学,儒学基因处于沉睡的状态;197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和平崛起,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儒学基因得到激发、苏醒和释放。“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从官方到民间,都不约而同地追根寻源,回归文化意义上的“自我”,以更好地治国理政或者安身立命。这正是“儒学回归当代中国”的内在原因。在这种态势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众,商界还是教育界,都表现出对于儒学(或者扩大地说,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10.
能否妥善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已经成为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以探讨其经济学原因为起点,以政府和医院作为博弈方进行演化博弈分析,推论出政府与医院之间的互动演化关系,并提出完善医疗体制的融资渠道、发挥电子信息技术优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