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1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41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德福一致是中外哲人探讨的千古难题,难就难在人们希望德福一致,但又缺少证明其一致的理据.康德在分析批判以往哲学家有关德福的说法的基础上,借助于神学提出他自己的至善论的解答.反思康德的这一解答能够发现康德的至善论求助于神学的原因及其逻辑上的问题,由此可以从非神学的路径,从厘清幸福概念以及存在论和目的论的视角来解答这一难题,并揭示康德至善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存在与时间》主要是对此在伦理生活的描述。关于此在,海德格尔持的观点是完善论,确切地说,此在所要完善的是本真的自己。然而,此在的本真状态首先和通常是受物和常人遮蔽的。畏则具有揭示(还原)功能,在畏中,死亡的逆意向性构成了本真的此在,使此在得以认识到本真的自己。对于此在来说,这是被动发生的还原。但这只是认知上的还原。第二重还原是采取行动向本真自我的引回(还原)。但基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此在对存在的归属关系,此在的最终完善是无法达成的,但它可以朝向最终的完善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3.
陈晓平教授、罗伟玲博士在《试论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兼论儒家伦理与西方伦理之比较》一文中关于儒家伦理的表述前后有矛盾,以情感主义道义论概括儒家伦理和以情感主义功利论概括休谟、斯密也有失偏颇,因此,该文通过"四大道德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说明的道德理论的层次结构以及通过"中西伦理再比较"(以儒家伦理代表中国伦理)得出的中西方伦理之间呈现"互补格局"的结论,也有失误。事实上,道德理论的总原则是以义致利或以义促利,道德理论层次结构应为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理性主义道义论→功利论。该文概括的"道德哲学的四大分野即理性主义、情感主义、功利论、道义论",应该被浓缩为儒家、休谟、斯密代表的情感主义以义致利论,康德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和边沁、密尔代表的最大幸福派功利论。  相似文献   
144.
控制感是指人们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与相应的结果存在一致性的一种认知状态,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控制感剥夺之后,人会产生不适症状(如习得性无助和抑郁)。例如,长期剥夺控制感会引起习得性无助,甚至导致抑郁。影响控制感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个性气质、生理基础,甚至可能受到基因的调控作用。深入理解控制感剥夺背后的心理机制能增进对人们自身心理特点的了解,有助于预防或干预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5.
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表达就是价值共识或根本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顶层设计,不同文化生态具有凝聚价值共识的不同路径,在西方是宗教,在中国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我的观点是,贡献精神世界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在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展开。在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中,为何价值共识的顶层设计是伦理道德而不只是道德?现代文明和现代道德哲学凸显道德,故意冷落伦理,因而无论价值共识还是道德共识都因缺乏基础而难以生成。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伦理是存在及其认同,道德  相似文献   
146.
康德道德哲学一直以来是伦理学研究的热点。伴随着近年来美德伦理复兴引起的对于规范伦理的反思热潮,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方向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围绕"尊严"、"爱"、"德性"等核心概念对康德道德哲学目的论维度、德性论维度的考察展现了康德道德哲学研究的新重心。托马斯·希尔教授是美国著名的康德研究者,近年来发表了大量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专著和论文,在寻求康德道德哲学的新解释路径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他的访谈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本人甚至本领域当前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7.
正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向善的生活:伦理学体系阐释的新尝试——《伦理学概论》学术思想座谈会"于2014年1月1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部分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议根据议题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设定主旨发言和自由讨论两个环节。在持续近六个小时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北京师范大学廖申白于2009年出版的《伦理学概论》一书及相关议题展开了热  相似文献   
148.
传统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这种评价,不仅是最权威的,而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几乎从来没有人对这种评价提出置疑,也很少有人去分析其存在的弊端。殊不知,由于教师精力的不足、各学科特点的不同、学生学习时间的多样化(课内与课外等),仅仅由教师来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难免会有了解不到、掌握不准确之处,将会导致这种评价的片面性。因此,各课的《课程标准》均倡导在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既要有教师和家长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的内部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使得学习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可有效的防止以偏盖全。我们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改变学习评价主体,建立多元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9.
本文分析了有标记主位性前置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强调、承上启下、保持句子平衡、对称和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杨辉 《四川心理科学》2014,(11):129-129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所谓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