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1篇
  13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高中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在教学中要“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尽快地让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郭教授的这一教育理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要求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62.
包兆会 《天风》2014,(3):44-45
<正>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安徽歙县人,因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故改名为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陶行知受基督教方面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陶行知父母都是基督徒。内地会在陶行知家乡设有耶稣堂,并附设崇一学堂。15岁时,其母在"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进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崇一学堂毕业后,1909年,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在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金陵大学,他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成为金陵大学首届文科学生。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从崇一学堂到金陵大学,陶行知一读教会学校就是八年。陶行知在17岁左右,即崇一学堂毕业后开始认真思考基督教信仰问题,直至1912年年底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决志信奉基督教。在金陵大学期间,陶行知任《金  相似文献   
63.
<正>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大作用。它向人类提供了为学、为政、为人、为道的许多基本理念,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共鸣。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前夕,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儒学社团和专家学者齐聚儒家圣地曲阜,举行第二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隆重纪念儒学创立者孔子,认真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13  相似文献   
64.
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相似文献   
65.
冯仕政 《学海》2014,(3):46-68
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一直是当代中国社会冲突治理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该学说在实践中有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反差极大的表现。本文致力于将这些表现统一起来解释,以探寻该学说在实践中发生变异的规律。本文认为,中国政治体系构造和运作的基本逻辑是人民政治逻辑。基于该逻辑,国家一方面享有极大的专断权力,另一方面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这使国家对权力的行使具有显著的策略主义特征。两类矛盾学说在实践中表现出的平和、暴烈和柔弱等三种面相,虽然差异极大,但本质上都是人民政治逻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的具体展现,即都是国家以人民政治逻辑赋予的专断权力为基础,再斟酌具体的政治形势予以策略性调整的结果。在当前,如果不注意反思和克服人民政治逻辑的固有局限,中国的社会冲突治理将难以走出革命复生革命的困境。  相似文献   
66.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67.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抉择,但是每次的重要程度不同。本文通过对自己成长的分析,探索自我职业趋向抉择的源泉。  相似文献   
68.
传统文化是一种文明的深沉底蕴,是一个民族、国家与社会的“根与魂”,是其民族成员、国家公民、社会群体的认同标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要义之一,就是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本文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互动过程,借鉴新近研究成果,旨在阐发“以儒诠经”与“伊儒会通”留下的重要历史启迪,即“以儒诠经”实则深含“融入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自觉意识”,“伊儒会通”则能“奠定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69.
《庄子·达生》“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必须结合《周礼·考工记》“梓人为筍、虡”的相关记载以及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传统加以理解与验证。“■”是悬挂钟、磬之类大型组合乐器的木质结构,具有“承重”与“发声”的双重功能,雕刻猛兽作装饰,从而收到“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的美学效果。树木的原生形态与“■”体装饰动物之间天然的相似性,尤能凸显其“拨尔而怒”的猛厉神态。这种“以天合天”的设计思想受到先秦儒家与道家的双重思想影响:一方面,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审曲面势”的工匠文化传统,亦遵循儒家“天工”与“人工”完美结合的“知者创物”思想原则;另一方面,也是老子“大制无割”的政治思想在造物活动中的逻辑延伸,而且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70.
廖可斌 《孔子研究》2023,(1):5-13+157
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治理一直实行“礼法共治”,与西欧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教法共治”形成鲜明对照。唐以后六部的位次、古代各朝正史中“礼”“刑”类“书”“志”的次序、比例等,都是中国古代重“礼治”的表征。中国古代“礼法共治”思想的形成,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大一统政治体制建立、宗教的社会功能偏弱、信奉人性善理论等有关。挖掘中国古代“礼法共治”模式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在当代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加强个人心灵自治、家庭自治、地方自治、社会自治的功能,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