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学海》2019,(3):87-93
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环境"概念常常指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文认为,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将"生态环境"之维带回社会工作,重新解读和修正主流社会工作关于"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理论与实践议题的认知及其实践范式。进而,本文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议题,尝试从理论的生态转向、教育体系的重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工作社会属性的专业本质重塑等方面提出社会工作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绿色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62.
周晓 《道德与文明》2020,(3):141-149
正义理论通常被认为不应该涉及"至善"领域,"正义问题"与"幸福问题"应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伦理学家很少用"幸福"论证正义制度和说明个体的正义行为,而多是从"利益"和"尊严"出发论证正义理论的合理性。但在理论结构上,从"利益"出发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存在着不可自洽的缺陷,从"尊严"出发的"主体中心正义观"通过扩充前者的信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尊严"概念本身对社会合作和正义动机的解释力都稍显不足。赵汀阳教授用"可能生活"重新诠释了"幸福"概念,认为"幸福"的实现在于"可能生活"的多寡,借用这一概念,进一步扩充"主体中心正义观"的信息基础,一方面可以使得正义理论的结构更为自洽,另一方面也在社会"正义"和人们"幸福"之间搭建了可能性桥梁。  相似文献   
463.
在马克思是否存在正义理念的问题上,国内外存在事实性解读和价值性解读两种倾向:前者认为,正义在马克思那里只是一种事实陈述,从而否定马克思具有独立的正义理念;而后者则认为,正义在马克思那里是一种包含道德诉求在内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反映了马克思的正义主张,从而肯定马克思具有独立的正义理念。两种倾向恰恰彰显了,正义作为一种价值诉求,既具有积极意义,也存在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464.
《学海》2017,(4):141-147
本文利用CGSS2006数据,将家庭资源代际分配置于三代之中,研究当前中国家庭资源代际分配状况,以及第三代子女数量及其性别结构对家庭养老资源的稀释作用,并通过家庭抚育资源稀释理论,解释其内在机理和背后逻辑。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家庭优先养老的资源分配方式占据主要位置,家庭代际支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生活照料、精神支持之上。第三代子女的数量,尤其是儿子的数量,对家庭养老资源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且在精神支持方面尤为明显。这种稀释作用与家庭抚育资源稀释理论具有相似的逻辑。  相似文献   
465.
上古中国礼俗中,为人子者于双亲秉持一种别样的孺慕之孝。双亲在世,孝子终父母一生是"永远的幼儿",在言语、衣着与行为上,均存留"年幼"时的痕迹,以反衬父母未曾衰老而眉寿永久;双亲逝后,在哭仪、称谓上又效仿婴儿态,追慕父母永逝而沉痛难再。孝子丧亲如"婴儿失母",不言或少言以行"三年之丧",实质是在模拟或重现"子生三年"的情况。古人对孝的推扬,有意无意地走上了"返老还童"之路。亲逝后,为人子者还必须面对代际交替问题。殡礼是三年丧内,父子权力交替的关键礼仪。孝子脱髦以及婴啼,均发生在殡礼前后。父子间代际交替的完成,与血脉相连象征的最后解脱,几乎同时完成。可以说,殡礼是礼制上孝子"长大成人"、完成代际交替的最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466.
从前你们原是黑暗,但现在你们在主内却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样;光明所结的果实,就是各种良善、正义和诚实,你们要体察什么是主所喜悦的。不要做糊涂人,但要晓得什么是主的旨意。也不要醉酒,醉酒使人淫乱;却要充满圣神,以圣咏、诗词及属神的歌曲,互相对谈,在你们心中歌颂赞美主;为一切事,要因我们  相似文献   
467.
姚大志 《哲学动态》2023,(4):93-101+129
与自由、平等、法治和民主等观念相比,正义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观念。正义观念之所以难以把握,乃因为它是形式的,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想弄清楚“正义意味着什么”,就需要对它加以进一步追问。从历史上说,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即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从逻辑上说,也有三种关于正义的追问,它们是“什么的正义”“什么是正义”和“谁的正义”。历史与逻辑的追问是对应的。也就是说,对正义的追问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前现代的追问:什么的正义”“现代的追问:什么是正义”以及“后现代的追问:谁的正义”。正义不仅是形式的,也是程序性的。正义的形式性和程序性表明,正义的实质性内容是由政治价值赋予的。  相似文献   
468.
汤云 《哲学动态》2023,(6):91-97
与正义相关的规范性理论往往视自尊为理论焦点,罗尔斯、玛格利特、霍耐特和查尔斯·泰勒等人的理论均反映了这一特点。柯林·博德从斯多葛主义出发反驳了这一基本立场,其论证核心为“依赖性论题”,即自尊依赖于他人的尊重性态度。借用尼采对“升华的愤恨”的反思,通过区分两种不同形式的痛苦能够反驳博德的论证,并证明博德对自尊自足性的强调将使其拯救自尊的努力产生伤害自尊的后果。为了更好地保障自尊,博德应该接受而不是否认“依赖性论题”。  相似文献   
469.
要了解和研究孔子的思想,唯一可以引为信征的是《论语》这一文本。历代诠释《论语》的著作举不胜举。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旧注中的集大成作,可惜研究者甚少。本文从四个方面,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论语正义》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470.
正义是公共行政权力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应然的、核心价值.在公共行政发展的不同时期,正义的核心价值地位会有所偏离或被遮蔽,但公共行政核心价值的历史演进越来越接近正义的核心价值要求,表现出对正义核心价值的复归.公共行政正义具有政治性与多元性的基本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