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接受,也是爱     
衣娜 《天风》2013,8(8):17
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被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爱人如己"和"彼此相爱",却很少接受爱的教导,仿佛接受爱只存在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不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付出爱,给爱一个寄托;同时,也需要接受爱,来满足心灵的需要,让爱传递下去。圣经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耶稣虽然是施爱者,但却肯接受人的爱来表达他对人的接纳。还记得,一个有罪的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在耶稣脚前哭,用泪水湿了他的脚,用头发擦干,用嘴亲耶稣的脚  相似文献   
42.
与以血缘及婚姻为基准的家庭代际关系不同,社会代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直接反映了社会利益在代际之间的分配状况.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探究社会代际关系的实质、内容和特征基础上,从法律规则、行政规制和社会规范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社会代际关系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3.
分配正义不仅存在于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于自然资源在同代人或不同代人之间的分配过程之中。分配正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与一般意义的分配正义主要是指对一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相区别,环境伦理视阈中的分配正义主要体现自然资源在国家之间的公平分配、国内的公平分配、代际之间的公平分配、人类的需要与环境本身之间公平分配等层面,概括地讲,也就是代内正义、代际正义和种际正义。  相似文献   
44.
论代际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问题是一个现代社会日益凸现的问题。如果将公平问题放在“代”的语境中加以讨论和审视 ,则可以将公平分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说的公平。代际公平可分为在场各代之间的公平和在场各代与后代之间的公平。由于对这两种代际公平未加区分 ,因此 ,人们在讨论代际公平问题时往往显得语义含糊。由于在场各代处于现实的关系之中 ,他们之间的公平是具有实践基础的。但是 ,对在场各代与尚未出场的人类后代之间的公平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其焦点在于尚未出场的人类后代与在场各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现实的。为此 ,对在场各代与人类后代的公平进行权利论证明就是当前一个迫切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45.
让·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中提出了"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两个不曾被人专门讨论的核心概念.它们分别具有以下三大特点:约束的道德是成人权威的体现,协作的道德则是儿童自主制订规则的道德;约束的道德倾向于惩罚性的公正;而协作的道德则追求平等的公正;约束的道德是他律的道德,协作的道德则是自律的道德.深入辨析"约束的道德"和"协作的道德",对于创新建立在成年人与未成年人良性互动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6.
Alexander在1986年提出了间接互惠的概念, 并在次年出版的《道德体系生物学》一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 用来解释人类道德以及大规模合作行为的起源。间接互惠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者基于进化博弈论的视角对间接互惠进行了诸多研究, 认为人群中间接互惠的大量存在是声誉机制的结果, 并提出了诸如印象分数、名声、标签等不同的声誉机制, 但是目前关于声誉机制的研究大都建立在个体信息可被所有他人观察到的假设之上, 多在个体层面展开声誉机制的研究。今后应该注重在信息不充分情景下开展群体层面上声誉传递机制的研究, 探讨间接互惠中心理机制(如信任、公平等)的作用并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47.
李琬予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69-1075
个体的孝道信念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养育子女阶段, 父母依据其家庭模式的要求塑造子女的自主意愿, 子女的自主意愿又进而影响了其孝道信念; 在父母年老阶段, 个体所在文化的代际互惠模式塑造了亲子的孝道期待和信念; 亲子关系的变化, 调整着亲子间孝道观的内容及影响方式。未来研究应关注家庭模式重构对亲子孝道观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中国家庭模式及代际互惠模式下的亲子孝道观特点, 并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 以提高子女的孝道信念。  相似文献   
48.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祖父母角色的相关研究。生命全程理论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架构及方法指导。研究表明,传统的祖父母角色对家庭职能的良好运作提供了很大的支持。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祖父母肩负起了抚养孙辈的责任,这种代理父母的责任给祖父母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并由此造成祖孙关系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9.
朱磊  孙里宁 《心理科学》2004,27(5):1124-1126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基于双重任务范式,考察了前瞻任务为材料驱动的情况下,前瞻记忆语音、字形适当迁移加工(transfer—appropriate processing,TAP)效应。结果发现:TAP效应对前瞻记忆的辨别力指标和传递效率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对于前瞻记忆判断标准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0.
代际伦理:一个新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它使社会关系的纵横结构更加复杂。蕴藏于代际关系之中并作为代际关系之重要方面的代际伦理也就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的伦理维度。代际伦理的各种问题已成为现代伦理学所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