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5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5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刘爱伦  郭志华 《心理科学》2003,26(3):386-389
本研究探讨记得与知道反应的特点及机制。两个实验分别以具体或抽象名词、情绪色彩不同的形容词作为测验材料,呈现不同时间。结果发现呈现时间与词的属性都引起记得和知道判断上的实验性分离,表明对信息源不同意识水平的监控受信息呈现时间和信息属性的影响。研究支持解释记得与知道机制的双加工理论,本文也讨论了两种机制可能共同起作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972.
庄锦英  刘永芳 《心理科学》2003,26(2):249-252
控制知觉材料的熟悉性和概念范例的典型性,以考察它们对内隐与外显记忆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知觉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和熟悉性效应,而知觉外显记忆成绩则具有明显的年龄和熟悉性效应;(2)在概念内隐记忆任务上,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不存在年龄差异,非典型范例的启动效应则存在随年龄而增长的启动效应:无论是典型范例还是非典型范例的外显记忆成绩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973.
王玲凤  傅根跃 《心理科学》2003,26(4):646-649
用设置故事情景的方法对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的认知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4~7岁儿童能够认知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情绪效价和情绪情景的匹配性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关系的认知。4、5岁儿童更能认识到正性情绪情景条件下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他人情绪与过去经验的关系,其得分显著高于其它情绪情景故事和行为故事。  相似文献   
974.
SARS流行时期天津高校师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天津市五所高校中选取336名大学生和44名教师,对他们在SARS流行时期对SARS的危险性认知、恐惧心理、行为特征以及他们对与SARS相关的事件的态度进行评估。结果发现:(1)大多数师生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2)少数高校师生表现出一定的恐惧和忧虑。最后,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75.
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年受挫折时的心理表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挫折的基本因素,提出了青年战胜挫折的基本途径是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976.
CTT与IRT方法对人格测验结果处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说明使用经典测量理论(CTT)方法和项目反应理论(IRT)方法计算出的人格测验结果的差异,本研究使用IRT和CTT这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出模拟人格测验和实际人格测验的测验结果,并对此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测验结果之间平均有0.11个标准差以上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时,IRT方法比CTT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77.
荀子人性论之形上学义蕴--荀、孟人性论关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荀子所谓“人之性恶”是一个经验论的命题,在形上学的层面上,荀子并不是一个性恶论者。在荀学的观念体系中,与孟子所言之“性”相对应的观念并不是“性”,而是所谓的“伪”。也即是说,在荀子这里,具有“人之所以为人”之内涵与规定的概念是“伪”而不是“性”。所以虽然荀子有“人之性恶”的说法,但若从“伪”的角度说,荀子其实是个“性善论”者。  相似文献   
978.
白才儒 《宗教学研究》2003,1(4):114-119
《庄子》是在人类理性精神发生质的飞跃的大背景下,对春秋战国的全面社会危机进行理性批判,揭示出这种危机背后的深层生态内涵;《庄子》深层生态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从感性到理性再转向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的两次认识飞跃来实现的;道和性是《庄子》生态宇宙观的两个重要基石,万物平等、保性重生等生态思想和伦理规范都是从其中演绎出来的。从《庄子》深层生态思想整体看,道是本根,无为即道的根本存在方式是核心,性是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979.
《圣经》中的性是个敏感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性的联系意识、性的创造功能和性的快乐原则三方面来论述《圣经》中的性道德观 ,并说明除了世俗的快乐意义之外 ,上帝的性观念更有其理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0.
郭象是以其《庄子注》流芳于世的。魏晋时期,庄学大盛,不仅谈者云起,且注家星布。于诸家注释之中,郭象特会庄生之旨,不仅对《庄子》之篇目进行分并改隶,厘析编定,而且对其义理也适应时代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予以阐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性分”观念是郭象在注释《庄子》的过程中所提出的重要思想主张,集中反映了郭象理论体系的某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