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7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349篇
  225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内隐学习的意识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尽管目前已经默认了内隐学习的存在,但是,内隐学习与意识的关系,一直有着不断的争论.文章从内隐学习足否是无意识的、次级任务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和内隐学习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内隐学习的意识性研究主要的矛盾焦点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92.
一、康德美学思想与近代及其之前美学思想的关系 康德是近代美学的主要开拓者,在美学史上,其美学思想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与前人美学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博克、卢梭、休谟、夏夫兹别里等对其影响很大,在其基础上康德形成了其前期批判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3.
王玉静 《哲学动态》2022,(10):87-95
言说“责任”已成为当下显学,而“责任”并非脱胎于传统伦理学,所以,这一概念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的意指并不明晰。在约纳斯和列维纳斯之间展开对话有利于厘清这一问题。尽管两人的思想理路并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尝试在本体论与伦理学之间求得平衡,视责任主体对责任客体不求回馈的回应为责任伦理的特质,并将责任提至神圣性的高度。他们并没有提供具体的行动规范,而是为责任伦理提供本体论或伦理学的依据。在他们看来,责任是人作为一种存在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要承担责任。在两人之间展开对话,可为我们在当下现实环境中重新思考责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4.
重义轻利和存理灭欲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张栻对义利理欲的探讨在继承胡宏思想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贡献:首先,他自觉地从概念使用上区分"欲"与"人欲"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表达尊重"欲"的立场;其次,因为"欲"有变为"人欲"的危险,因此他对于"欲"作出了"小且贱"的价值评价;最后,他走向一以"义"或者"天理"为标准的立场,并在此过程中为"天理"确定了"直"、"顺"、"无所为"等同时具有本体和工夫意义的新标准,舜的"无为而治"成为他理欲观的最高理想。张栻从最初重"欲"到最终走向"无所为"而"天理"的结局,看似有所矛盾,实是层层递进,而其现实意义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95.
基本自由的优先性是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为基本自由的优先性提供了三个论证,也即良心的平等自由论证、自尊论证和最高级利益论证。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良心的平等自由论证的问题在于,良心自由保护的利益无法确保赋予其词典式优先性,针对良心自由的推理也不适用于其他基本自由;自尊论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证实自尊是最为重要的基本善,如何论证基本自由构成自尊的唯一社会基础,如何以自尊为根据去支持基本自由的词典式优先性;最高级利益论证的麻烦是,罗尔斯既未说明最高级利益的本质及划分利益等级的依据,也未具体解释最高级利益与各种基本善的关系。泰勒以康德式自律观念为基础,重构了最高级利益论证。重构后的最高级利益论证解决了原有论证的麻烦,在《正义论》的框架内为基本自由的优先性提供了有力的辩护。  相似文献   
96.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  相似文献   
97.
本研究将"童年创伤"定义为"个体14岁以前所经历的,站在主体的角度主观感受到的创伤性事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加定性的方式探索了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外向性、抗挫折能力、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通过外向性、抗挫折能力完全、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相似性对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的促进被称为相似性效应。以相似项目间的距离和是否插入其他项目改变邻近性,并操纵记忆项空间构型有序性,探讨邻近性对相似性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空间构型和邻近性条件下相似项目的记忆正确率高于非相似项目;在空间构型有序下,相似项目距离远时,插入其他项目时的相似性效应值低于不插入,而空间构型无序下未发现显著差异。这表明相似性促进视觉工作记忆表征,空间构型在邻近性对相似性效应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双加工理论认为熟悉性和回想是情景记忆的两个独立过程,其重要证据是ERP研究中FN400和LPC可以分别指示熟悉性和回想。但也有研究证明FN400是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LPC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回想加工,因此,将其作为双加工理论证据的可靠性需进一步讨论。未来需进一步明确概念启动和熟悉性影响FN400的前提条件,并在提高生态效度和控制额外变量的同时明晰LPC的指向性,同时探究熟悉性和回想在再认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0.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