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影响求职作伪的社会知觉因素包括其他人的行为、其他人的态度、公平感、对作伪的态度和对目标的期望五个因素。通过考察这些因素,为我们了解求职作伪的个体差异并加以鉴别和区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2.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5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4个人实力并不如你。结果,这个运动员轻松跑了个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另外一个10人小组的比赛,教练把其他人平时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地跑了个第一名。  相似文献   
63.
《法音》2013,(8):1
7月25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张乐斌副局长的《善待宗教应成共识》一文。文章从宗教的起源、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三个方面论述了善待宗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善待宗教是遵从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造福社会的有益之策,也是和平发展的明智选择,并从体现尊重、注重  相似文献   
64.
<正>(接上期第50页)佛教戒律不杀生善巧方便处境论杨五郎是五台山太平兴国寺的僧人,僧人就要遵守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是佛祖制订的戒条律仪,具有止恶扬善的作用,位于佛学的"三学"之首,是佛教僧团生存发展的良师益友,佛教的戒律很多,诸如五戒、八戒、十戒、沙弥戒、  相似文献   
65.
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的问题,学者们提出几种理论范式:经济论、文化论和规制论等观点。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从根本上给定了宗教的本质,宗教教义,宗教礼仪制度的科学含义,从而给信教群众无论从心里上,还是宗教生活上以及宗教的观点态度上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6.
金山寺有一匾,篆刻着四个字,“生欢喜心”,倒过来读是“心喜欢生”,很有意境。“心喜欢生”,你的心喜悦了,欢乐就生出来了。内心真实的喜悦才是对爱的尊重。只有心存欢喜,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命才会开始快乐的旅程。  相似文献   
67.
刘洁 《美与时代》2014,(9):83-83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深入到教育教学中。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内容。音乐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手段。因此,针对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8.
王艳 《美与时代》2014,(12):25-25
经济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老旧工厂的衰退所导致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存在实际或潜在的污染问题,最终这些昔日繁华的老旧工厂的用地成为城市记忆的“伤疤”。如何对这些老旧工厂功能以及景观从新改造、利用和开发,己经给众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69.
他人问题或主体间性问题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为了避免重新落入"主体主义"或"唯我论"的窠臼,勒维纳斯既没有像胡塞尔那样,从认识论上用"同感"概念来构造他人,也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从生存论、存在论上用"共在"结构来描述他人;既没有像舍勒那样,用"中立的体验流"来说明"我—你/他"关系的起源,也没有用萨特的(本质上是黑格尔式的)"主奴辩证法"来刻画"自我—他人"的施虐—受虐关系,而是从"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上肯定了他人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以及相对于我的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他人是不可还原、不可表象、不可认知、不可同化的超越和无限。我是被他人绑架为其负责的"人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限地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70.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