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岳母自从退休后,就迷信上了。全家其他人没有人信那一套。尤其是我,在圈内是个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可岳母依然热衷得很,不断向我们介绍说"局长、"总经理是他们的同道,似乎回敬我们:“连这些大人物都信,你们才是异类。”我的儿子即将面临中考。岳母三番五次对我妻子说,她要带“仙人”来我家看看,测测我儿子的中考前途,以及我们夫妻俩的“前世今生”。说这个“仙人”说得如何如何准,因为日程排得很满,所以别人花巨资都请不动,是她好不容易才请来的,对我们唯一的要求是要我到时候“闭嘴”。妻子因为也不信那一套,好几次捎信都被妻子“贪污…  相似文献   
52.
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随着人类疾病成因的复杂化和疾病治疗的顽固性,使得在对疾病的分析治疗中,社会行为方式(包括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文化民俗等)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许多人都在告诫医学家应当与社会学家、哲学家联手,共同研究它,以期能全方位迎接新的挑战[1]。死亡,这一原本平淡无奇的常见事,在今天新的医学模式和关注生命全过程的广阔领域里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内容。1 死亡教育: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忌谈死亡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死亡在很多场合下都意味着不祥、不干净、不应该和沉痛,并尽可能地加…  相似文献   
53.
新世纪第一个除夕,法轮功痴迷者受李洪志的蛊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圣地天安门广场 自焚,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人间悲剧。这是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又一次登峰造极的表现。在取缔法轮功之前,一些法轮功痴迷者有病不治导致死亡,自残、自杀、伤害他人事件层出不穷,仅几年时间全国就有1600人死于非命,成千上万个家庭毁于一旦,这些事实证明法轮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教。这一次 自焚事件,更使其邪教本质暴露无遗,它与世界上其他邪教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法轮功不但残害人的生命,连儿童也不放过,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国…  相似文献   
54.
尚善     
给尔虞我诈一点善心,世界就多了一份以诚相待。 给以邻为壑一点善待,生活就多了一份相扶相助。 上善至美,上善是宽厚心田上长出的树,是仁爱之树上开出的花。厚德载物,物中有你,物中有我,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仁者爱人,智者尚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5.
汪航  鞠瑞利  吴庆麟 《心理科学》2007,30(4):857-860
合作学习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关注合作互动中解释的作用。Chi关于自我解释的研究表明解释是一种非常有效果的学习现象,能够起到修补和建立学习者的心理模型的作用。本研究以28名高一学生为被试,采取了两种程序的合作学习任务,研究中虽然没有发现两种程序在问题解决结果上的显著差异,但是却表现出在心理模型建构方面互动效果上的差异,或表现为同等效果下的互动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6.
勇敢的结果     
少男少女的恋爱心理与成人不一样,以两性间自然的生理吸引成分较多,而社会情感的心理效应较少。交往中大多很天真、纯朴,不受世俗太多的干扰,少年男女问恋人的关系,没有太多的功利性,只要对方“耐看”,“够味”,就什么都行了。女同学婷大胆地说:“我不在乎他的家庭怎么样,除了他本人外,其他什么我都没去考虑,我只觉得他人不错,和他在一起特别开心。我也没去想今后和未来的事,我只要每天能和他在一起就好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7.
作为当代心智哲学九大问题之一的他心问题,肇始于Descartes主义对心身关系的认识。问的是:我们能否知道以及怎么知道他人有心,亦即有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对于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大脑测试技术等)的深入发展,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知识联姻和交叉合作研究,提供了关于他心问题的若干重要成果和实证资料。他心问题不再成为"理论的死角"。当代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SCN,2000),在科学方法论上更加关注对社会性心智现象的神经机制考量,一系列研究成果都为揭示他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旁证。这不仅说明了认识他心的可能性,而且表明了通向认识他心方式的多样性,物理学的方法并不是与他心相隔绝。本文尝试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镜像神经元系统,他知与自知、他心知觉和再认的社会标记、他心社会判断和归因入手来论证他心问题的可释性,为他心问题的论证提供一条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58.
教师工作投入:结构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区分教师工作态度的一个重要变量——工作投入,采用自编教师工作投入量表对432名小学教师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投入由工作重要性、工作乐趣和工作专注等三个因素构成;性别、教龄和从教原因对教师的工作投入有显著影响;女教师的工作投入高于男教师;随教龄增长,教师工作投入水平呈“波浪型”上升趋势;把“教师”作为理想职业的教师在工作投入上显著高于其他原因从教的教师,别无选择才当教师的人工作投入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59.
《学海》2018,(5):31-43
"反身性转向"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涌现的一股炙手可热的学术思潮。"反身性"的多元内涵之间隐含着"反思"和"自反"的紧张。第一次"反身性转向"凸显的是现代性的暗面。但在米德等实用主义思想家的学术脉络之中,潜伏着"反思"引导和控制"自反"的维度。2000年前后,英国社会理论家阿切尔推动的"反身性的再转向",接续和彰显了米德这一传统,让现代性的亮面得以光大。暗面和亮面的分化,折射出当代人类矛盾的生存境况:一方面风险社会并非耸人听闻,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每一个"积极施动者"。"一般化他人""社会理性"和"团体能动性"的概念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为反思和自反相结合并让现代性的亮面照进现代性的暗面,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0.
诚信与成功     
在一次试验中,研究人员创造出两个虚拟的求职者:大卫和约翰。这两个人的简历和推荐信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在约翰的简历中多了一句自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难与他人相处。”研究人员把他们同时推荐给各公司的人事主管。结果出人意料,面对这两个候选者,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约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