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31.
梅康钧 《天风》2007,(15):34-39
本文以著名神学家奥特的"群体信仰维度"所涉定的内涵,即信仰行动或通过信仰与个人相遇、交流而产生的群体的视角,思考、分析教会作为社会团体,如何更好地积极地服务社群,并寻求以上帝是爱为指向的社会互动。中国教会与社会,正共同经历着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直面社会转型期间种种结构性缺失,教会与社会相互关系也必然与人的善美趋向及社会道德秩序相关。文章认为,在中国社会中,教会要甘心情愿服侍众人,并且以耶稣关怀人的方式的基督教特质出发,肯定人的价值,并与社会真正和睦、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32.
微笑的力量     
当你面对微笑和他人交往时,他人也必然给你以笑的回报。当你生活工作在一个和谐的、充满微笑的环境中,你必然也会心情愉悦,工作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433.
《学海》2019,(2)
利用互联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恐怖活动、招募涉恐人员等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其危害性并不亚于暴恐犯罪。基于传播学视角,网络恐怖主义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精准性、互动性、全球性特征;网络恐怖主义传播的结构要素包括一般化的传播主体、精准化的传播客体、媒体导向的传播渠道、极端宗教化的传播内容、辐射式社会恐慌的传播效果;其传播模式可细化为单向传播模式、"公开式"互动传播模式、"私密式"互动传播模式。基于此,可采取微观上的技术对抗、中观上的策略布局和宏观上的制度构架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434.
在一次沙龙活动中,我运用了老师介绍的树木图技术,帮助陌生的青年人在单身沙龙中迅速地了解他人和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活动受到了参加者的好评,我想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大家。单身沙龙绘画活动的实施和指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婚恋观:你想找一个怎样的人和你共度一生?什么样的人会吸引你?用语言表达,没有几个人能准确而具体化地说出来;而且即使说出来,你说的内容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另一半的样子吗?  相似文献   
435.
王伟 《思维与智慧》2009,(10):37-37
有一次,他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他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姜忘了盖上。”  相似文献   
436.
金素芳 《法音》2020,(3):52-55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从古代印度传到中国,随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逐渐成为对中国思想、文化、习俗乃至民族精神产生深刻影响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1]长期以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最终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37.
《思维科学通讯》2002,(2):104-105
在《思维论》中作提出的新的或有新意的思想(或有异于他人的思想)计有60点,在2000与2001年对《思维论》两次学术挑错作在“说明与答辩”中又提出以下新的或有新意的(或有异于他人的)思想,现在列出如下,以供进一步挑错时参考。  相似文献   
438.
一、人不能单独生存,所谓“物以类集,人以群分”,是说人生度的是社团生活,互相砥砺,排难解忧,共同生存,因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信仰人生,对这种人际关系十分关注。米该亚先知提出的信仰人生三大任务,首先是人的自我完善,即履行正义;其次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便是乐善好施,排除自私,关心他人。1.保禄的劝导1)你们除了彼此相爱以外,对人就没有任何亏欠,因为,谁爱别人,谁就成全了法律。爱不加害於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成全。(罗十三、8-10)2)为此,我们行善不要厌倦,如果不松懈,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