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原夫③园成祗树④,聿⑤标⑥鹫岭⑦之奇。香满旃檀⑧,定据琳宫⑨之胜。况山雄云代⑩,宇结清凉⑾,文殊演教⑿而开基,天龙八部⒀。迦叶⒁瞻容而俯首,螺髻⒂千身。(医殳系)朔塞⒃之名区,实梵王⒄之法界⒅。经驮白马⒆,睹贝画⒇之常新。地布黄金,喜(艹詹)林(21)之重灿。兹碧山寺(22),栋构台阿(23),翚飞岩畔。榜传普济(24)。化城之玉(?)(25)犹存。谷号华严(26),德水(27)之青莲(28)时现。银龛珠洞(29),映三藏(30)之神光。叠嶂层峦,萃五方之灵秀。浮烟罨翠,迥接苍穹(31)。含蔼流清,傍分绿涧。荷群峰之凝碧,绕丈室(32)以增幽。  相似文献   
42.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2010,(4):F0004-F0004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相似文献   
43.
周海门的良知观,从阳明而来又异于阳明,突出表现在:其一,无物而物在。将"无物"之说与《中庸》相联,良知之体被清晰地归合为"无"之深微本质,良知能量在对"无"的界说中得到进一步激发。其二,手持足行是道。在良知之体的观照下,良知之用从顾及整体规模细化为注重当下行为的道德呈现,并被赋予与良知同等的道德层级,良知"彻上彻下之道"得以贯彻。其三,自我现成。自我与良知糅合为一,现实自我以更为张扬的方式取得了与良知同等的至上性和圆满性,良知主体因自我呈发的力量被极力振拔。这种良知观,与海门对良知本体地位的一再强调有关,它在思想定位、核心构成和作用流行等方面,与阳明之学的基本方向相符,我们仍可将之视为阳明之学在晚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4.
文殊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得力助手,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文殊菩萨彩塑遍及全国各地寺院,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无疑是文殊菩萨彩塑艺术的集中地。五台山现存有从唐代至今的30余尊文殊菩萨彩塑,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时代感,又有佛教造像艺术的共性,也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艺术成就,更加彰显了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5.
法尊法师是五台山现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法师两度入藏,遍访名师,广学经论,译经著书,为汉藏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法尊法师还特别重视僧才的培养,从事佛教教育工作28年,为佛教培养出许多解行并重的僧才,从而形成了一套佛教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6.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47.
佛言祖语     
唐&#;般若 《法音》2004,(11):1-1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  相似文献   
48.
周贵华 《法音》2004,(10):5-16
一、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形成如来藏思想可以追源于印度原始佛教的“心解脱”思想。在原始佛教中,解脱是中心论题。而解脱的关键在于断除贪瞋痴之烦恼。由于心与烦恼紧密相关,认为断除烦恼应从心上着眼。结果,自然将解脱问题与心联系起来。在《阿含经》中成立最早的《杂阿含经》  相似文献   
49.
太虚大师抗战时期长住重庆,秉持大乘佛法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因应时机倡导"今菩萨行",后发展成更完备的菩萨学处体系.以汉藏教理院学僧和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为代表,重庆佛教界积极响应投身于救国,特别后者为救护难民作出了相当贡献.不仅如此,太虚大师这一思想对现今重庆乃至中国佛教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0.
2010年11月20日"首届弥勒大佛学术研讨会"在乐山举行。本次会议由乐山大佛研究中心举办,来自海内外学者龙晦、杨曾文、龙显昭、温玉成、王荣国、邢东风、朴永焕、陈永革、黄夏年、张总、陈德忠、徐文明、董群、黄连忠、杨维中、成建华、张培锋、屈涛、王雪梅、果波、宗音、坚意等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