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错误管理理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统计学上的两类基本错误而提出的错误管理理论,为一种新的认知偏差--适应性偏差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作者在阐述这一理论的同时,指出了错误管理理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尤其在侵犯等一些应用性的社会心理领域,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2.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进辅  杨东 《心理科学》2003,26(3):415-418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和兰州市的150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在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压迫拘束感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总体疏离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上,而环境疏离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和片区的交互作用上。各群体疏离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级和片区之间;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即是:初中阶段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起伏变化;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倒“V”字型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
有的人摊上了好事儿、喜事儿,或真的"心想事成"了,就手舞足蹈,喜形于色;若遇上倒霉背运、遭殃受难的事儿,立马心烦意躁,满面愁云。这种人有喜则喜,有忧则忧,不饰遮掩,感情外露。这岂不是做人的坦诚与真实?对于这般赤裸裸的、从里到外透着真实的人,人们历来看法有别、褒贬不一。有人喜欢含蓄荣辱不惊的人,认为他们深沉稳健理智,心里藏得住感情的千变万化,终成大事。有的人虽然不公然反对有城府、含而不露的人,  相似文献   
24.
作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语言不仅起到承载信息的功能,还可作为人们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媒介。通过对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从语气、情态和电视媒体动态的多模式互动分析,发现奥巴马演说人际功能不仅能通过语言符号实现,同时视觉图像编码亦增强了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意义,表明图像和语言一样都能表征和组织社会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5.
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研究运用测量的方法考察了 3 86名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结果表明 ,初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地好于初二、初三、初四的学生 ;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显著 ;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身心健康”四个分测验中 ,年级差异非常显著 ;优等生和差生在学习适应性上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6.
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刘明 《心理科学》1998,21(3):281-282
1引言当代关于成就动机的认知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十分活跃,归因理论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一个。继Weiner从原因源、稳定性和控制性三个维度对行为归因特征及其特定心理学意义进行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对成就背景中的成败归因进行了广泛研究与探索。我国一些研究者对中小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及归因方式的训练进行过不少探索,但是研究基本局限于学业成败范围内。本研究试图从学生的学业及人际两方面来探讨学生的认知归因特点,并考察它们与学生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素质教育实践有所启发。2研究方法2.1被试:来自上海市两所普通高中高二学…  相似文献   
27.
世界本身无意义,人却反向创造之。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沿着观念旨趣和物质旨趣两个方向展开,体现为"个人的价值取向维度"与社会化的"价值域"两个维度。个人的价值选择自古就有,现代性的"去魅"使其日常化与显明化,我们因而进入了"价值多元主义"时代。"价值域"的形成则表现为社会组织化、制度化与机制化,表现为"规范空间"的形成与人类生活形式的形成。在"价值域"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人们在价值选择上严重的"人际不均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将挑战韦伯自己对于"价值多元主义"基本特征的判定。  相似文献   
28.
组织中的人际冲突是组织成员在分歧、负面情绪与干扰的相互作用下,通过意义建构导致互动双方在认知、情感与行为方面产生的一系列反应过程。现有研究将组织中的人际冲突分为单特征型和多特征型,集中探讨作用模型,并基于表达层面解析冲突的维度和作用模式。本文尝试将冲突类型、表达方式以及作用模型进行嵌入式整合,提出组织中人际冲突的具体应对策略。未来研究可将认知差异嵌入过程框架,探求冲突显现的临界点,验证应对方式的有效性,探究组织权力的影响,开展基于多元亚文化下组织中人际冲突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9.
采用《特质宽恕量表》测量了102名大学生的特质宽恕能力,并通过Flanker任务和情景回忆法评估了被试的认知抑制和人际宽恕水平,目的是探讨特质宽恕、认知抑制与人际宽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抑制、特质宽恕与人际宽恕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除认知抑制与仁慈动机之外);(2)特质宽恕对回避、报复和仁慈动机均具有预测作用,而认知抑制则只对报复动机具有预测作用;(3)特质宽恕与认知抑制对回避动机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对仁慈动机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0.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孔子群体进行分析研究 ,考察这个网络的基本特征、网络中资源、信息的传递以及网络的心理基础 ,进一步阐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把孔子网络作为中国人人际网络 ,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人际网络的原型进行了研究 ,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 ,孔子群体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其次 ,孔子网络的类型主要是业缘网络和朋缘网络 ,而不是亲缘网络或地缘网络。它具有业缘与朋缘关系相转换的功能 ,能够通过对网络中的资源动用 ,实现职业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的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