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基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动机量表"和"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量表"的测量结果,采用匹配法筛选出21名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和22名非人际情感性动机的健康性网络用户,对其实施延迟折扣任务(DDT)、stop-signal任务和Stroop色词命名任务,探讨了基于人际情感性动机的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特性。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性网络用户,病理性网络用户对延迟强化物的折扣速度更快,但后者的反应抑制失败率、反应抑制潜伏期(SSRT)和冲突抑制功能均与前者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病理性网络用户的冲动控制障碍主要表现为以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和强化物长远价值的非敏感性为特征的"短视"倾向,而非行为抑制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囚徒困境博弈的囚徒策略选择发现,中国被试的囚徒策略选择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的影响:在一次囚徒博弈中,并不像传统博弈论预测的那样被试选择坦白为最优策略,而是有一半多的被试选择了不坦白策略;在进行囚徒选择时大多数被试都意识到了囚徒之间的熟悉关系。囚徒关系被激活后,选择不坦白策略的被试与选择坦白策略的被试之间有显著差异,但性别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以及相应的人际信任是导致被试选择不坦白策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3.
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对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学生人际信任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2)青少年学生人际信任度的年级差异显著: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初中生的最高,职业中专学生的与大学生的相近;3)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其家庭环境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4.
组织公平文献综述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帼儿  陈子光  钟建安 《心理科学》2006,29(4):1016-1018
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组织公平自其产生至今的主要文献,并介绍Colquitt(2001)的组织公平四因素结构(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1]。文章还讨论了组织公平的工具性和非工具性模型。最后,文章介绍了组织公平今后的几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5.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崇莲  郑涌  李宏翰  张建梅 《心理科学》2006,29(6):1431-1433
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问卷对800名1-4年级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观因素涉及人际安全、人际疑虑、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的人际安全因子得分为3.86,人际张力、人际疑虑和人际报复因子得分和总均分在1.8-2.6之间;人际张力、人际疑虑、人际报复因子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男生在人际报复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理科生的人际张力、人际报复和主观因素总均分显著高于文科生,人际安全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生。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安全感较强,人际交往和相处中的负性体验较弱,但存在年级、性别、专业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6.
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结构并编制问卷项目。以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39名学生进行初步问卷调查,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含20个项目的中小学生对教师信任问卷,然后对1012名学生进行正式调查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守信可靠和友善关怀三方面的判断;自编的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相似文献   
67.
在人际关系网络中,那些被信任者构成了个体的"信任圈",信任圈的规模可以代表个体表现出的信任水平。本研究考察了在不同交流主题(借钱、正面和负面信息交流)和风险等级下,中国人和加拿大人信任圈规模的差异。对202名中国和加拿大成年被试的调查表明,交流主题对信任水平有影响,在借钱和交流正面信息时信任圈明显大于交流负面信息时;风险等级越高,信任圈越小,在借钱时人们对风险等级尤其敏感;无论分享正面还是负面信息时,中国人的信任圈都比加拿大人更小,而在借钱方面中国人比加拿大人的信任圈更大。可见,人际信任与主题、风险和文化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有关,这些结果对于理解信任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往实践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68.
自我监控概念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nyder(1974)提出自我监控来解释自我呈现中的个体差异。他认为高自我监控者具有3个特征:关注行为的适宜性,对情境线索敏感,并以此作为行为调节的指南。作者通过文献回顾指出,Snyder对高自我监控的定义不妥。该文通过对自我呈现功能分析,指出自我呈现既有自我功能,又有人际功能。想要给他人留下期望的印象,自我呈现不仅要维系人际和谐,而且要维系自我和谐。根据这两个维度,该文对自我监控概念进行了重构。把自我监控者分为4种:高自我监控者在自我呈现过程中既维系自我和谐,又维系人际和谐;他人导向监控者只注重人际和谐;自我导向监控者只注重自我和谐;低自我监控者既不注意人际和谐,也不注意自我和谐  相似文献   
69.
人际信任研究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组织中的人际信任,可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组织运行和管理成本。因此,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从各自的角度对组织中信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对组织人际信任的研究。首先探讨了几种基本的信任定义;然后重点介绍了在组织中建立人际信任以及导致信任破坏的个人因素、人际互动因素以及组织环境、社会文化等宏观因素;最后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展望了信任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70.
人际归因是归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现代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研究除了关注动机归因理论的构建之外,还十分重视将该理论运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归因与行为责任推断的理论模型,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代表了现代归因研究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