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林曼红 《天风》2008,(2):6-9
我们希望别人理解我们,我们首先应该敞开心扉去接纳人、理解人,尤其是去理解那些我们认为十分费解的人。还要记住,我们认为费解的人,有时候并非就是真正令人费解的人,像那些先来的雇工,就认为家主的行为是十分令人费解的。但家主并没有错。  相似文献   
42.
宝钗是《红楼梦》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虽然她寄人篱下(寄居姨母家,而姨母上有公婆,又有兄嫂),但她能够得到上上下下的拥戴,连自己的情敌林黛玉在四十二回以后,也奉宝钗为知己。宝钗人际交往成功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她深谙交际艺术,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宝钗与人交往,经常揣摩别人的需要,做别人希望做的事.第三十七回,史湘云起诗社“作东”,请“诗友”吃饭,而湘云又没有钱,宝钗便替她设计,并从自己的店里要了些螃蟹和酒菜,给湘云解困,湘云十分感激。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决定把大观园花…  相似文献   
43.
对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日益呈多学科交叉态势。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不再拘于微观的心理领域,亦开始注重社会化深层原因对微观人际心理影响的探讨。本对十几年来大陆学关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析,以对中国人际关系研究的概貌有基本的认识,使人际关系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本主要从大陆学对儒家化的人际关系影响的解读、中西人际关系化比较研究及本土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4.
情境与互动:人际互倚及其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菊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28-835
人际互倚理论主要关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文章介绍了互倚理论的历史发展,论述了人际互倚理论发展中研究方法的改进:从结果矩阵到转换细目表。方法的改进推动了重视情境的人际互倚情境模式的发展,使人际互倚理论从研究静态人际互倚关系转向研究动态人际互倚的转换过程。该文还对人际互倚研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45.
潘海洁 《天风》2009,(4):17-19
和谐家庭源于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为此,我想谈谈圣经中父母如何教养孩子的问题,这方面较为典型的经文是:“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根据圣经,教养孩子的目标就是“使他走当行的道”。  相似文献   
46.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现实生活中的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 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其中, 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意义性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共情的产生或共情反应的强烈程度。共情对象在特定情境中与共情主体之间的群际关系、人际关系等也是重要的情境因素, 共情主体对于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或拥有较亲密人际关系的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情境对共情的影响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实现。有关情境对共情的影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情境因素的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情境影响共情的机制做更为细致、微观地解析, 还可以从共情主体的视角明确个体差异如何调节了情境对共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7.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雷雳  陈猛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相似文献   
48.
范爱侍 《天风》2004,(11):4-5
经文:加6:7使徒保罗这句话,其实是一个规律。自然界的规律 农民按自己的意愿,选购种籽,播种谷物、蔬菜、水果以及其它作物。勤加耕耘、培育、灌溉,到时收成。种什么、收什么,丝毫不爽。我国自古也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成语,家喻户晓。 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气向上升、水往下流,人的生老病死过程等等,都是自然界的规律使然,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49.
历史定律:留一只眼睛向后看。千古定律:日正则斜,月圆则缺。花朵定律:艳的不会香,香的绝不艳。  相似文献   
50.
留一步与人     
《菜根谭》中云:“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可谓深得处世的奥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