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10年11月20日"首届弥勒大佛学术研讨会"在乐山举行。本次会议由乐山大佛研究中心举办,来自海内外学者龙晦、杨曾文、龙显昭、温玉成、王荣国、邢东风、朴永焕、陈永革、黄夏年、张总、陈德忠、徐文明、董群、黄连忠、杨维中、成建华、张培锋、屈涛、王雪梅、果波、宗音、坚意等3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42.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43.
“宗”“教”之别与扬净抑禅:印光净土思想的两块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章 《现代哲学》2011,(1):114-120
印光认为不宜"宗"与"教"混淆,"宗"是佛教的根本旨趣,"教"则是适应不同的教化对象而说的教法,上根者宜"宗",中下根者宜"教"。"宗"分律、教、禅、密、净五宗。禅净是最易令众生了生脱死的两大要门,禅净有别,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印光通过重释禅净四料简,扬净抑禅,强调专修净土法门是末法时代佛教信众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4.
各位与会先进:首先我要感谢举办单位邀请我参加这么一个重要的、带有开创性的学术会议。其次我要代表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宗教高等研究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  相似文献   
4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佛教文化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产生了广泛、深刻、持久和决定性的作用。要使佛教文化在新的境遇下因应时代的挑战,承继传统,焕发生机,更加有力地参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6.
重庆佛教在我国西南佛教历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近现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上,重庆佛教界始终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抗战时期在太虚大师等一代高僧大德的感召  相似文献   
47.
王孺童 《法音》2010,(7):5-8
<正>《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宗的一代大师,以天台教观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48.
绿化心境     
生活的天空,不会总是阳光灿烂,有时也会布满阴霾;心灵的原野,不会总是鲜花盛开和满眼绿色,有时也会风沙弥漫。人生于世,要成就一番事业,创造生命的辉煌,就必须时时学会绿化心境,让心中的净土绿色葳蕤,花开不败。  相似文献   
49.
证严 《法音》2006,(5):39-40,41-42
首先感恩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此次世界佛教论坛,广邀诸山长老、佛教界鸿学大儒,共聚一堂,为佛教在当今世界之贡献及责任做精辟深入的阐释。证严有幸受邀发表论文,未曾敢言对当代佛教之期许,只为略书管见,以慈济志业实践之理念为题,尚祈对当代佛教之发展及思惟有所裨益。如来遗教即大乘法根据《长阿含经》记载,佛陀将入涅槃前,仍谆谆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法,即是汝护,为汝等恃”。世尊虽然灭度,但他的法身、他的教法是我们后世得以奉行不悖的修行依恃。虽然教法历时两千余年,辗转相传至中国、日本及其它世界各…  相似文献   
50.
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周”;《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檗。”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