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0篇
  34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苗月 《佛教文化》1994,(6):47-47
日本已进入高龄化社会,对于“老后的生活设计”人们非常关心。特别是退休后的职员如何度过第二人生,更是个大问题。在日本,面向市民的有关佛教方面的讲座、法话会、赞歌会、坐禅会为数不少,但既可学习,又可实践的机会不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设立了东京国际佛教塾。它的设立,解决了市民的这一烦恼。  相似文献   
192.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赵朴初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问题,是最近思想文化界讨论的"热门"论题。传统文化的讨论,又是这"热门"之中的兴奋点。对于这次讨论,我了解不够,考虑也不太成熟。但我认为,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  相似文献   
193.
在1500多年的印度历史中(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佛教在印度衰亡),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的演变和发展;同样地,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公元1世纪至今),大乘佛教与中国哲学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当前,肇兴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参与佛教(Engaged Buddhism)和起源于北传中国大乘佛教的人间佛教,已然成为当代世界佛教发展的主流。本论文试以菩萨范式及其转换为切入点,分析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及其实践,论证菩萨道是所有不同时期佛教的一贯之法,亦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4.
一诚 《法音》2007,(2):3-4
佛法住世,已越二千五百余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其间政治、社会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沧海桑田,遽难陈述。而佛教犹法幢高悬,慧炬长明,历久而弥新。佛陀之遗教告诉我们要“以戒为师”,而僧团也正是以此为圭臬。“以戒为师”为佛陀金口所宣,从清净圣智之所流出,而“以戒摄僧”亦为寺院组织制度建设之特色。  相似文献   
195.
李永红 《法音》2014,(6):67
正本刊讯5月29日下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世界佛光会总会长星云长老一行参访长沙麓山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热情接待了星云长老一行,并在麓山寺法堂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圣辉法师对星云长老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在致辞中,圣辉法师回忆了自己与星云长老的深厚因缘。他说,2004年,为弘扬中国佛教音乐文化,自己曾与星云长老率领中国佛教音乐团赴港澳  相似文献   
196.
正(2014年11月13日)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朋友:一年一度的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如期在四季如春的美丽昆明举行。我谨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讲经交流活动,是近年来我国佛教界开展的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活动之一。国家宗教事务局对此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中国佛教协会自2008年举办首届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先后有240位法师参加了讲经交流会讲经。中  相似文献   
197.
正任何宗教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都是在与现实社会互动中产生、传播、发展的。宗教由其内在的宗教观念、情感与外在的宗教行为、组织四要素构成,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成为完整的宗教信仰体系。其中,宗教行为是信仰者内在信仰的外在表现,通过一定的组织形态与活动方式,规定或影响着信仰者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具有独特作用的社会力量以及社会文化体系[1]。由  相似文献   
198.
199.
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从入世担当角度重视理性研究,与佛教内外学者对佛法、佛学与哲学关系的看待有关。文章通过比较章太炎、太虚、欧阳竟无三位著名学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指出,代表世俗理性的哲学,与佛教的理性,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虽都采取说理的方式,但仍有不同。更重要的是,佛教理性与改变人生、改变社会的实践、体验必然相关。欧阳竟无警示,佛教理性使学佛之人学会自觉批评自身狭隘的执著,哲学理性则有可能致哲学家太过自信,而放弃对自己局限性的自觉批判,拒绝对他人的理解。何为有担当意义的真理?这个问题至今仍没有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00.
魏磊 《法音》2001,(1):10-18
一、前言 生命是一个百思难解的奇迹。吾人受业力牵引,投生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经历着这一期或悲或喜的人生。在人生的际遇中,虽不无亲情的甜美与事业的荣耀,然内心深处,每每有一种黄昏荒野踽踽独行的落寞孤寂感。夜深人静时,不期然泛起诸种对生命的拷问:人是怎么来的?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这种对生命终极的拷问,体现出人类理性的高贵与尊严。对这类拷问的应答,催生诸多的宗教与哲学,亦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 然而,受五蕴(色受想行识)羁束的人类毕竟难以回答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加上生存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