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刘金平  袁征  李雪英 《心理科学》2007,30(3):617-620
以视野因素对伪忽视的影响为切人点来考察注意的右半球优势理论与表征的空间变形理论对伪忽视机制的解释。使用灰度标尺任务和三视野速示迫选的实验方法研究视野和操作用手因素对伪忽视的影响。结果显示,只有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才能对伪忽视机制作出更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2.
Beginning from the Enlightenment view that beauty or art is "useless," the attempts to explain how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judgment are possible presented by Moritz Schlick and Li Zehou are examined,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The paper treats three main subjects, the anthropological origins of beauty, the origins of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the problem of the purpose or function of beauty or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the first--the historical-causal roots of beauty--the problem discussed is how to account for aesthetics in light of the practical needs and pursuits of human beings. For Schlick, the problem is couched in terms of how aesthetic experience can be made consistent with natural selection. The second main subject-the philosophical roots of beauty-is a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in the sense of justificat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s. And the third examines the problem of assigning some purpose to aesthetic feelings and attitudes. An apparent contrast is made, and perhaps resolved, between the respective views of Schlick and Li.  相似文献   
193.
环境正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环境正义”研究主要基于各自的环境状况与发展实践围绕着“环境正义”的含义、“环境正义”的向度、“环境正义”的原则、“环境正义”何以可能等问题进行各自的话语表达与理论建构,但这些研究存在着某些不足,如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视角缺乏人类学视野与全球性视野,对“环境正义”实现机制和实现过程等问题研究不够。所以,深化“环境正义”研究就要求我们丰富研究内容,综合研究方法,扩展研究视角,提升研究价值,确证“环境正义”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价值合理性与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4.
学科的分解与综合是现代知识创新的平台,也是诞生新观念的温床。自20世纪40年代以降,西方宗教学研究先贤与人类学研究泰斗,各自寻求学术增长的新空间,形成取向不一、风格各异的宗教人类学学派。①而近30年来,该学科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由"厚古"向"厚今"的转变。②中国现代学术建设造端于民国初年,迄今为止,宗教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皆有不同的特色。民国以来,大量西方宗教人类学的汉译成果纷纷涌现,以民间信仰和少数民族宗教研究的本土论著也渐次问世;时至20世纪上半叶,宗教还是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部分,未能形成专门的宗教人类学研  相似文献   
195.
高龙彬 《管子学刊》2014,(4):125-126
正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整体视野下的儒家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个区域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民族或地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潍坊文化,亦是展现出具有区域色彩的文化群体性格和个性特征,这些构成了"潍坊学"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就形成了对潍坊文化的"解释学"。"潍坊学"是指在潍坊既有历史地理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程度在不断提升,生态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影响因素,如今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进行考虑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不断凸显,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理念和艺术设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7.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信息在不断地向更加纵深、更加广泛、更加多元化发展,而标志设计就要把这些文化信息准确的以图形或视觉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文化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主张文化是一套象征符号系统,包括人、物、活动、仪式、观念、时间等等。象征符号背后蕴涵着丰富深厚的人类文化内涵和意义。通过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去浅谈标志设计中的图形,从而让标志设计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8.
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提出与学理讨论 问:近年来,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成为宗教领域的主流话语。我们注意到,从20世纪80年代,您就提出了伊斯兰教中国化命题。您当时提出这一命题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如何理解您提出的这一命题与今天所倡导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内涵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相似文献   
199.
设计形式作为人造物的外在表现,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造物设计形式,通过讨论设计形式与文化,设计形式与人的关系,才能清晰地认识到各种要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它们是怎样介入到造物形式的设计中去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造物中不同特性的互补和交融便是一种文化整合,它使造物设计形式不断地吸收着整个人类文化进步的各种积极成果。通过设计的文化整合作用,才使设计形式沿着提高文化品位的方向不断发展,创造出更多有意味的形式出来。  相似文献   
200.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品位、判断、体验、因借、翻译等美学或跨文化问题。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到底是何走向 ?是要重估传统的学说 ,澄清原来的疑难 ,继而提出新理论、新体系呢 ?还是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切入 ,将中西美学与诗学的主要范畴及其理念 ,置于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加以比较分析 ,继而在其互动互补的关系中追求“法乎其上”的沟通与超越呢 ?凡此种种 ,中外美学家均有各自的构想与见地。 2 0 0 2年 1 0月 ,“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际美学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来自 1 5个国家与地区的近 80名美学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与对话。这其中 ,侧重审美经验的现象学美学 ,推崇伦理功用的实用主义美学 ,强调跨文化视界的翻译美学和标举诗性智慧的比较诗学 ,均试图为未来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维度与探索平台 ,故值得我们从学理上给予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