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情境实验考察存在不安全感对内隐物质主义态度及外显物质主义倾向的影响,并探索潜在的动机机制:控制感寻求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高存在不安全感组的内隐物质主义态度显著高于低存在不安全感组,控制感寻求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但存在不安全感对外显物质主义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该结果为死亡心理防御的动机机制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对中国被试而言,物质主义也是个体应对存在不安全感的一种策略,该策略可以满足个体寻求确认和控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2.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邀请,担任了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的教授。当我初次见到这所美丽校园内仪表端庄、谦恭刻苦的修生们时,我真的被他们那高贵、纯洁的气质所感动。 幼年时我曾在故乡兰州的杨家园天主教堂聆听神父宣讲福音,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今年五月我和神哲学院的神父、修生们去北京门头沟区斋堂乡后桑峪村天主教堂访问。本堂陈神父从北京修院毕业不久,他在斋堂、军响一带传播福音,全身心投入当地社会经济工作,在教内外享有很好社会威望。从全国教区选拔的这些莘莘学子,在我的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些未来的威望崇高的神父,人类灵魂的…  相似文献   
93.
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伦理学应当关注国际公正。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公正问题是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前提。当我们研究环境伦理的国际公正问题时 ,主要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1环境资源所有权或享有权分配方面的公正 ;2依托于环境资源的经济利益获取和经济成本承担方面的公正 ;3为保护环境而建立的国际经济、政治制度方面的公正。  相似文献   
94.
弗洛伊德是被人们研究最多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对西方化有着极为广泛影响的哲学家。在他的精神分析的思想体系中,渗透着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观。弗洛伊德对于人类本性及化本质的非理性主义的分析,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身的阴暗面,将其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95.
穆斯林在日常生活存在的种种禁忌和道德规范与伊斯兰教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随着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这一独特的风俗习惯也随之传播,妇女戴盖头为广大穆斯林社会所接受,逐渐成了伊斯兰社会妇女约定俗成的服饰习俗。  相似文献   
9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荣辱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更行 《现代哲学》2000,(4):109-114
古语云: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管子也曾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立身行世,荣辱大分,“荣”和“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自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文化精神活动之始便紧紧伴随着人类。所以,对荣辱的追求是道德理想的表现之一;求荣避辱,便是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积极行动。然而,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传统的荣辱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荣辱追求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97.
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宏 《现代哲学》2000,(1):85-91
雅斯贝尔斯认为,“交往”(Kommunikation)指的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自我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为必需的。“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  相似文献   
98.
历史学家们习惯把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前的早期历史称之为“史前时期”,马克思在《&;lt;政治经济学批判&;gt;序言》中也使用了“史前时期”,但马克思在这里是另有所指,与习惯用法的含义不同。本来,马克思原文的意思是明确的,但朱唏先生在《马克思关于  相似文献   
99.
在《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伽达默尔批评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造成了“语言的遗忘”。这一说法可以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遗忘”相互呼应。但伽达默尔并没有盲目追随海德格尔。恰恰相反,他的“批判”只是一种假言判断、一种柏拉图式的反讽、一种对话辩证法的实行。伽达默尔的真实目的并不在于证明柏拉图遗忘了语言,而倒是证明柏拉图没有遗忘语言。借此,他实则在与海德格尔争辩:一方面,要逆着海德格尔的“弑父”倾向肯定柏拉图-海德格尔的统一效果;另一方面,要借助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实现对海德格尔的某种矫正。  相似文献   
100.
追问“什么”是欧洲形而上学的核心,它真正追问的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在理性观照下,事物在不同层次上的显现与本质。事物的这种显现与本质,既是它们的存在,也是关于它们的知识。但是,对于列维纳斯来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前,尚有人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外于“知识”,外于“存在”。因为它是自由者间的关系,他者不可由“我”来显现、观照,是完全异于“我”的。因此,人与人之间首先是伦理-道德的关系,而不是知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伦理-道德外于、高于知识。然而,对于人这种有限存在者来说,他的一切知识,实质上都是对“不断(的经验事物)”的一种断,都是在不全处作出全的论断。因此,知识实乃包含着自由与责任于自身。换言之,伦理-道德也在知识中,知识实际上也是事物的一种自由的存在。因此,存在论-知识论与伦理学之关系,是否如列维纳斯所认为的那样,仍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