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1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44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481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517篇
  2007年   329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584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体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进行“高效教学”是体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一,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等认识,仍处在较低水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52.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小班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的生活实践,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53.
云中的种子     
一粒种子被风吹落大地,它终日与满地污泥作伴,嗅着难闻的腐叶味道,心中充满着抗争的情绪。  相似文献   
254.
若干年前,看过刘墉先生的一个访谈,他说:我觉得我是一个平凡的生活家。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生活家,在生活中行走、感悟、体验和热爱。  相似文献   
255.
生活,有人希望热烈,有人渴望平淡。热烈人生如火,精彩;平淡人生如土,归真。热烈让人生跌宕起伏,平淡让人生静水流深;热烈让人生充满惊喜,平淡让人生满溢平和……生活的选择从来没有谁对谁错。选择做秦始皇是一种生活,选择做陶渊明也是一种生活,谁又能说谁错了呢?生活于我,像陶渊明一样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256.
生活的选择     
迈克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青年,他总是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说着积极的话。如果员工一整天的心情很糟糕,他会告诉他们该如何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他的这种处事态度让我很好奇,终于有一天我找到迈克问他:“我不明白,你不可能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那又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57.
李晓 《思维与智慧》2014,(10):42-43
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归来》里,陆焉识,一个沉睡已久的旧式知识分子形象,被他从坟墓里拉出来,活脱脱地返回到人世间来。 从影20多年来,他早已经达到了事业上的顶峰。曾经,他出演了《围城》里的方鸿渐,一夜名满天下。也有年少轻狂的岁月,但很快就过去了,他突然发现,在那个躁动的名利圈子,很多东西都是浮夸的,他就一直琢磨,怎样做一个正常的人。此后,他就给自己划定了一个目标: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做一个人。很倔强的,做一个人。这种人,就是简朴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258.
与“我帮你,你帮我”的直接互惠相比,“我帮你,你帮他”的积极广义互惠,促使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帮助更多的人。与之相反,“我伤你,你伤他”的消极广义互惠,易导致受害者转变为伤害者波及无辜他人。以往研究未探寻到既能促进积极广义互惠,又能抑制消极广义互惠的因素。采用两阶段独裁者博弈任务范式,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共情是一个能够起到扩大积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并削弱消极广义互惠传递效应双重作用的特殊变量,其机制在于自我-他人重叠,支持了自我扩张模型。这一研究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保障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59.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