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9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1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0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道教是关注生命的宗教。道教经典《度人经》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遵循“道”的原则来完善人的生命,“生道合一”,达到生命无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教的“成仙得道”。  相似文献   
852.
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其自身的道德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不仅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道德生活经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建构人类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由道德规范的强大生命力、道德文化传统、人类承担道德责任的事实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道德记忆状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刻写道德记忆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严肃、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853.
牟宗三通过对道德理性三义的确立与对儒家的"当下呈现"即是康德所谓智的直觉之肯定,建立了道德的形上学。他进而认为康德只证成了道德理性之第一义,而未能证成其第二义,亦未能透显出第三义,衡定康德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通过对康德理路的分析可以发现,康德建立的道德的神学在《判断力批判》中亦有道德的证明,而非只有《实践理性批判》之单纯分解地形式地建立,与儒家以良知为本体建立道德的形上学的思路有不谋而合之处。  相似文献   
85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改革开放"这振聋发聩的声音。温州,偏居浙南一隅,汲取改革赋予的前行力量,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温州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实践,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的缩影。回首锐意进取的40年,"温州模式"的建立离不开各方面工作的协作助力,其中温州宗教工作取得的成绩亦可圈可点,在宗教中国化、宗教工作法治化、治理佛教道教领域商业化问题、宗教工作信息化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创出了很多好点子,积累了一些颇具借鉴意义的基层经验。本刊特此刊发系列文章,介绍温州宗教工作的好成绩、好经验、好做法。  相似文献   
855.
摘 要:Karelitz(2004)和詹沛达等(2016)认为1个多分属性内部(Lk+1)个水平的关系相当于Lk个部分满足线型层级关系的二分属性。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多分属性模型和二分属性模型的判准率,从而验证多分属性和二分属性间是否存在以上关系。结果表明:当属性个数较少时,两个模型的模式判准率相当,随着属性个数增加,多分属性模型的模式判准率高于二分属性模型的模式判准率。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多分属性和二分属性之间确实存在以上关系,但两者并非完全等价,二者间的差异随着属性个数增加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56.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始终是问题的核心。而社会建设的前提之一是深刻理解社会的内涵,把握社会理论中人与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本质,从而开展关于社会建设的思考、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57.
吕建高  谢萍 《学海》2011,(5):129-134
人的尊严是一项古老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人的尊严理论的分歧在于它是内生的还是获得的。尽管这种争论至今未有定论,但二战后的法律文件将人的尊严地位提升到人权基础的高度。就临终病人的死亡权而言,康德"基于道德自主的人的尊严"之哲学智慧受到挑战。人的尊严之现代意蕴主张以"尊重人"替代"尊重选择"而成为首要原则。人的尊严是病人自主的基础。死亡权的尊严内涵是作为选择的尊严和作为关系的尊严之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858.
田薇 《现代哲学》2011,(3):62-66
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9.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在关于马克思异化的第一规定研究中,提出了工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等同于自然的异化的观点,同时在论证上把过去倾向于剥削特征的披露变成了揭示一般人的劳动外化的必然性和类本质的市民社会规定[1],这个转换不仅意味着淡化了原有异  相似文献   
860.
试图从西方美术史上主要风格流派的艺术家不断变化的创作审美标准与各时代艺术品的观赏审美判断标准一一对应的发展关系中,整理出一条线索,分析西方艺术在创作和欣赏两方面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变化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