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0篇
  免费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一枝孤荷     
为了心爱的人,你愿不愿意去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从此再也见不到朋友和家人?如果一辈子只能献身于一项事业——音乐、写作、表演、商业、政治、医学等,而且会取得辉煌骄人的成就,你会选择哪一种?如果只有10%的成功几率,你还愿意为之努力吗?  相似文献   
162.
抛弃轻狂     
轻狂是人生之大忌。因轻狂而栽了跟头的人数不胜数,因轻狂将要到手的幸运和机会丢了的教训也屡见不鲜。人的一生像一列行驶的列车,有它标定的速度。如果快慢把握不好,乘客会感到不舒服,车体也会受损伤,闹不好还要出轨翻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3.
人生观的心理学研究:人生认知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林  李琼 《心理科学》1998,21(5):463-464
1前言人生认知既个体对人生目的和行为方式的看法,人们通常将它称为人生观。人生观对行为会产生巨大影响是很多从事教育、心理咨询和人事管理工作的人都认识到的一个事实。那么,人生观是如何对行为产生作用的呢?它对行为的作用有多大呢?心理学界对人生认知的研究是很有限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有待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对人生认知有过一些探讨。最早对人生认知进行量化研究的是莫里斯。他在1948年编制了“生活方式”问卷。被试就他提出的13种生活方式进行回答。后来,Dempsey&Dukes在1966年对Morris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164.
在我的牧灵生活中,常有人询问信仰价值的问题,有人甚至反问我:你为什么要信教?信仰对你而言,占个什么样的位置等?在回答时,为节省时间我只能言简意赅说明问题。可是这的确是一个对我们众人,尤其是对信徒和慕道者都必须经验和明确的人生问题,它也是我们认识信仰、实践的关键。因为,只有我们深入了解了信仰的真谛之后,我们才会将生命的色彩活得灿烂,同时,对生活才会有方向、有目标,才会坚持不懈地沿着这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人生之路前进,直到获得永生的幸福——天国。 那么,幸福与信仰有何关联呢?下面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认…  相似文献   
165.
本文首先分析《大学》三纲八目的逻辑结构 ,然后分析《大学》所设计的三纲八目人生图式的道德内容、历史依据及其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四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6.
王荣伟 《天风》2011,(7):24-26
"我是律师,但是我首先是一名基督徒。"广州同益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陈铭弟兄如是说。2011年3月初,本刊记者在广州采访了曾获广州市律师协会2006年度"爱心公益奖"的基督徒律师陈铭弟兄。  相似文献   
167.
感悟人生     
张存信 《天风》2011,(12):12-12
凡事不宜痴,若读经祈祷,则不可不痴;凡事不宜刻,若讲经悔悟,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传经赞颂,则不可不贪。  相似文献   
168.
人生感悟     
佚名 《天风》2011,(6):59-59
对什么都看不顺眼的人,疲劳的一定不仅仅是眼睛。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世界上最可悲的人是拥有视力但没有远见的人。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婚姻的难处在于我们是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却和对方的缺点生活在一起。女人以为男人会改变才和他结婚,男人以为女人不会改变才和她结婚,结果他们都错了。  相似文献   
169.
心性观念是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中,"性"释为"体",指本来具有的不发生变化的本性、实体,即"佛性"。佛性自性本净,然为妄念所染,不能自明,这就需要通过"体"而示道见性。佛教修养佛性,也是从心做起,向内寻找。心不动,自能观照到佛性。佛性本清净,清净即空寂,"空"成为佛教修养的最高追求。但是"空"所具有的某些属性却使"空"境充满了艺术化的审美气质,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生也就具有了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0.
“独”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独”观念,尤其是在境界论方面,“独”可谓是老庄生命、精神境界的另一种概括,这主要体现在老子的“我独”,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见独”等内容上,老庄的“独”之境界论始终蕴含着人“法”道的思想理路.境界论又与践行密切相关,老子的“隐”是对精神境界较为彻底的践行,庄子则更为复杂,他面向的是世俗生活,在从至高精神境界向世俗生活践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谴是非”,在另一方面又“谴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