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6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62.
波伏娃认为,他者作为一个次要者、相对者永远处于被异化、被塑造的位置上,深受男性的压迫和制约,是一种边缘化的存在。在萨特、拉康、勒维纳斯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那里他者是与主体互为补充的,是积极意义的,如果没有他者,身份就无法确立。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更明确宣称,他者有种种优越性,女人的他者性使得作为个体的女人能够摆脱出来,对主导的男性文化力求强加给女性的社会规范、价值和实践做出批判与超越。本文拟从他者的相对性、他者的绝对性、他者的优越性等问题出发,探讨女性主义关照下的他者。  相似文献   
463.
随着三维动画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三维动画的热潮,中国也不例外。不论从计算机技术水平还是文化特色来说,三维动画都不应该成为我们中国动画发展的主体模式,一味的模仿和赶时髦只会让中国动画走入歧途。中国动画的出路还是应该回到动画艺术本身上来,发掘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寻这些富有特点的文化形式和动画艺术之间的切入点,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动画类型。  相似文献   
464.
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大环境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服务全民健康的重大职责。然而,当前医疗卫生实践面临着诸多伦理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医疗卫生机构尚缺乏相应的伦理规约。从“机构伦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医疗卫生机构的伦理治理。在从理论角度梳理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探讨医疗卫生机构同时作为“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以期为探讨医疗卫生机构伦理提供一个可能的视角。  相似文献   
465.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466.
设定行为规范,区分合法与非法,完善法律责任体系,是宗教事务立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修订后的《宗教事务条例》以宗教事务部门为主要执法主体,统合多个部门的执法力量,构建起以行政责任为主体、民事责任为补充、刑事责任为保障的责任体系,实现了法律责任的严密化。但该法在责任条款设置与追责机制运行方面面临的问题,仍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67.
文晗 《世界哲学》2017,(5):130-136
世界问题与主体问题无疑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20世纪的哲学中,探讨世界问题最为深入的非现象学莫属。现象学对世界问题的讨论,在警惕世界丧失的同时,也将世界的技术化视为一个根本难题。然而,即便认识到了世界的技术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本文尝试引入福柯晚期思想中关于主体技艺化的论述,并试图表明,主体的技艺化是对于世界的技术化的一种可行的回应。  相似文献   
468.

采取主体间性的视角,对精神分析中以治疗关系为核心的工作实践的演变与发展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客体关系学派、拉康精神分析、人际精神分析以及主体间性精神分析在工作实践中的关注焦点与互动形式的差异,探讨患者主体与治疗师主体的主客关系的不同理念的演变,以及语言在主体间互动的重要作用。结论认为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精神分析中的治疗关系与互动向着三个方面发展:治疗关系在根本上是超越的;治疗关系在实践上是双向开放的,是共同参与的;在工作实践中更关注语言诠释的主体以及非语言的互动。

  相似文献   
469.
患者主体意识在现代医学语境中出现了话语权的失落和自证困难,这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对主客二分的生物医学模式教条和僵化的运用是这一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仍习惯于将疾病作狭义的生物学理解,造成了对患者主观陈述的轻视。若想突破困境,需要认识到医学具有科学和治疗手段的不同属性,在临床中加强医生对患者的理解与尊重,回归病人的真实世界,构建医患的共同决策环境,借鉴传统中医学身心一体的哲学思想,积极转换理念,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70.
李丽 《世界哲学》2022,(2):125-132
现代社会中,处于法律和利益边界的公共道德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秩序建构的重要地带,人和人之间如何摆脱陌生人的道德冷漠,建构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互相承认和尊重,形成稳定团结的共同体,是不可回避的现代性伦理挑战和良善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任务。霍耐特相互承认的社会伦理模型倡导“你”“我”“彼此开放”的相遇形式,重视“他者”的凝视与关照,让主体间的“相遇”和相互承认具备了道德品质。“你”“我”相互承认的结构根本区别于“物化”的生存形态,实现了生存形态和价值形态的统一,深入到了生命最隐秘、最深层次的结构中,个体摆脱了“不确定性之痛”,逃离了蔑视状态和社会暴力,相互承认模型呈现出尊重样态,实现了生存论上的价值确证。相互承认的尊重形态引导个人行为的有序发展,规避主观随意性的缺陷,又兼具依恋纽带的功效,约束“你”“我”,确定了个体“责任人”的理性角色和自觉担当,承担起应有的伦理关切,有效规避了现代性的道德危机,个体在具备公共价值的良善社会中过上美好生活,形成团结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