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撒贝宁时间·神秘的纹身》一期节目,在叙事上,采用了时间和空间交错的叙事方法,以中心人物为牵引,以出租车司机的死前留言为引子,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观众,并在最后交代案件事实,在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的同时,又引发观众对案件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2.
冯玉祥(1882—1948)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军。在旧社会的官场中,冯玉祥历来被当作“怪杰”来看待,他与那些“上层人物”格格不入,虽官居上将,但他却始终过着平民生活。他以自己的独特思想、性格和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3.
郑板桥任山东范县县令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大清早,一个乡下老汉到城里挑粪。路过一家做衣店时,因天寒地冻,不小心滑了一下,把一些粪水洒在了店门口。店老板见了,嫌晦气,非要老汉脱下身上的衣服把粪水擦干净不可。老汉虽苦苦哀求,再三赔不是,店老板仍不依不饶。  相似文献   
104.
中国画讲求气韵,自南齐的谢赫提出"气韵生动"的说法以后,气韵就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品评标准.然而,"气"与"韵"都是由人伦鉴识中的观念转化到文学艺术中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的含义也在演化.在中国画中,"气韵"一词由品评人物画又扩展到了品评山水画和花乌画,并且其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气韵要通过笔墨在画面上体现出来,只有深入生活,气韵才会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105.
王从友  曹昕悦 《天风》2012,(6):49-51,68
金福音,上海人民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合会常委以及上海市黄浦区的工商联副主席。这位上海商界的精英,是从小就得蒙救恩的基督徒。他在成功领导企业之外,也热心公益事业,用自身的行动发挥着光和盐的作用。5月中旬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向为人谦虚、低调的金福音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相似文献   
106.
张丽丽 《天风》2008,(24):46-47
本文作者在圣经记载的基础上,辅以丰富的想象,以"人物专访"的形式记录了以扫对"红豆汤事件"以及对弟弟雅各的个人评价。全文运用了文艺性的笔法,并没有太多的说教,但读后却能引发你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7.
赵鑫 《天风》2014,(6):46-47
<正>门诺·西门(1496-1561)再洗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强调教会要回归到圣经教导、初期教会的纯洁中去,否定婴儿洗的有效性。他们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在后来的浸礼宗、公理宗、贵格会的教义中,并通过这些教派对英美两国的基督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有这样一个派别,他们受新教主流派和天主教两方面的攻击与反对。人们常常给这个派别以激进派的称呼,但在对这个派别进行详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他们的信仰根源于圣经,尤其是新约的教导,期望回到原始的、使徒的纯洁,这个派别被大家称为"再洗  相似文献   
108.
据明代蒋克谦《琴书大全·圣贤》记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34-156年)“尤妙抚琴,别得真趣”,东汉明帝时(58-75年)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悟道仕途浮沉,无益于年命,遂辞官隐居于北邙山(今洛阳市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屡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惟喜“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魏晋道士孙登,字公和,汲郡人。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土穴独自隐居修炼,《晋书·隐逸列传》说他“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  相似文献   
109.
(一) 耶稣基督是生活在大约2000年以前的人。在公元前7年到公元后30年期间,祂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常被人们视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历史人物。 祂的历史重要性,在于藉着池的生命及其死亡使世界历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0.
方广锠 《法音》2006,(10):11-15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述己见。一、“五种不翻”的出处根据目前所得资料,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对玄奘“五种不翻”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佛典之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折衷两者,最费苦心。”[1]然后举鸠摩罗什、玄奘为例说明之。其中关于玄奘的文字如下:而奘公亦谓:“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