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卢政 《中国道教》2008,4(1):55-56
江苏丹阳历史上释道人物很多.佛教中有法融者开创牛头禅宗而名闻天下;道教中有韦景昭、吴法通、汤志道、翟志颖四人先后入主茅山,并跻身上清派宗师之列.此外,北宋时还有一个丹阳籍高道,隐于茅山修炼而闻名遐迩,他就是宋仁宗屡诏不出的明真先生张绍英.  相似文献   
172.
孙波 《中国道教》2008,(3):24-26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为主旨的社会和谐思想和人身修养策略,对于我们当前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3.
姚国宏 《学海》2008,(2):194-199
G.A.柯亨,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于英美的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柯亨围绕平等、自由、正义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柯亨的政治哲学研究源于其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转型,通过与右派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和左派的平等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论战,展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立场.这样极左的平等主义,尽管有理论上的魅力,但在现实中毕竟是一种幻像.  相似文献   
174.
潘能凡 《天风》1997,(4):27-27
鲁迅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提及自己有这样的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起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相似文献   
175.
对寒山子生卒年代历来有不同看法,甚至对寒山子这个人有无及寒山诗集出于一人之手还是集体创作也有争论。随着对寒山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个类似于"红学"的"寒学"正隐隐在现。以文史研究"编外僧"的角色,从自然环境角度讨论了寒山诗集中"山中何太冷"一诗的写作年代,在此基础上,对寒山子人物原型进行了分析,认同释子遗则可能是寒山子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76.
王昀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13-113
森鸥外是日本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作为日本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学家,其思想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他既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却又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他既是专制制度的控诉者,却又带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思想。小说《高濑舟》的创作主题充分体现了森鸥外思想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77.
张阳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87-188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小说,可以说是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以小说形态出现的自传,小说里的情节几乎都有张爱玲本人经历作为创作基础,包括人物也多以张爱玲生前所结识的人作为原型。如宋淇就在给张爱玲的信中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只要对你的作品比较熟悉或生平略有所闻的人都会看出来。”  相似文献   
178.
刘箫 《美与时代》2014,(6):13-13
虽说慢慢变老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但没有人愿意变老,尤其是女人。于是,大部分女人企图通过“Pitera”、“ANR”来留住青春,却都效果了了。其实,一个人只要心态年轻,即使年龄再大,也不算是真正的衰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的进取,你就永远不会老。笔者今日专访的就是这样一位年轻、自信、优稚的女士,大连慧昌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振杰女士。  相似文献   
179.
本刊编辑部 《天风》2011,(11):25-25
《天风》同工:我是《天风》的忠实读者,现在发现《天风》越来越好了,与时代贴得更近了,我很喜欢《卷首语》、《画中有话》、《人物专访》和《自牧》等栏目,反映时势,小中见大,引导信徒,很受教益。  相似文献   
180.
“非形式逻辑”作为逻辑的子领域,最初出现于1970至1980年代的美国和加拿大,本文意在回顾非形式逻辑发展的早期历史进程。本文假定,当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时,非形式逻辑的本质能够得以阐明。因此,我将以观念史领域的评论作为出发点。之所以不从理论的要素谈起并把历史留给历史学家,其中一个理由在于“非形式逻辑”这个词并不指示一个理论。非形式逻辑部分地可看作是某个思潮,部分地可当作一种论证研究进路,部分地涉及到对逻辑之本质的看法,这些都可以通过考察非形式逻辑的发展史来加以理解。本文的第一部分追溯了非形式逻辑的兴起,概括了其思想史和社会史,并评述了其早期发展中的主要人物、教科书,以及主要的论旨及其社会化。第二部分简要描述了《逻辑的自我辩护》这本教科书中的一些革新。第三部分简要涉及非形式逻辑与其它领域的早期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