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韵律特征对句法结构歧义解歧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丹  郑波  杨玉芳 《心理科学》2003,26(4):667-671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歧义句的语义理解实验并结合声学参数测量分析研究了韵律特征对不同类型歧义句的解歧作用,同时对韵律特征消解层次切分歧义的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韵律对不同类型歧义句解歧效果不一。对层次切分歧义句的深入研究表明,歧义音节的前后停顿时长是消解层次切分歧义的最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2.
计算机模拟:一种探索心理机制的现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宝荣 《心理科学》2003,26(5):891-893
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人脑由于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组织性和活动性特征 ,致使人类既不能从外部对人脑产生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进行直接观测 ,也不能利用解剖方法对人脑发生的心理过程进行微观水平的直接考察。有鉴于此 ,寻找合适、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以揭示行为反应的心理机制 ,便成了心理科学研究者近百年来坚持不渝的追求。1 心理研究方法的几次突破   1879年 ,冯特 (W .Wundt)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同时 ,自觉地运用实验法将心理现象置于受控条件下加以研究 ,使心理学完成了由纯粹思辩性研究到客观、具体…  相似文献   
993.
本刊今年第四期,集中发表了一组关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医的文章,就中医的方方面面做了讨论,其中包括张功耀教授的“告别中医中药”一文,以期引起中医界和整个社会对中医的关切。和我们预料的一样,这组关于中医的文章,特别是“告别中医药”一文,引发一场热烈而广泛的争论,中医又一次面临是不是科学的,其前途和命运如何的考问。  相似文献   
994.
身振 《法音》2006,(11):10-12
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中,“家和万事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发展、社会的祥和稳定。但当今时代,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战争流行、贫富悬殊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和平、世界和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宗教因人而产生,也因人而存在。当今世界,人类在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方面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强烈冲击着伦理观念、传统信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类在享受前所未有物质文明的同时,亦时感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相似文献   
995.
觉光 《法音》2006,(5):47-50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忧戚相关。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由此产生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暴力仍然存在,丧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整个世界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宗教因人而产生,也为人而存在。履行宗教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香港佛教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法源流长,生机盎然。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香港佛教…  相似文献   
996.
虞友谦 《学海》2002,6(5):14-20
经济、社会的发展 ,离不开人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乃是造就高尚健全的人格。上个世纪初的文化“启蒙” ,即所谓“改革国民性”的任务 ,就是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一百年来 ,传统社会的外部形态起了巨变 ,然而“国民性格”的改造并未取得长足进展。面向新世纪 ,启蒙的任务更加紧迫了。但是今天 ,我们的国家 ,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有良好的内部外部条件 ,因此我们相信 :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通过国家领导、人文学者、广大民众举国上下的一致努力 ,在新世纪一定能完成“国民性”改造任务 ,实现全体国民从传统现实人格向现代理想人格的转化 ,从而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 ,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997.
吴邑人 《天风》2002,(2):54-55
第一章素素出嫁这所学堂在姚城耶稣堂的附近,只有五六个房间,一间是女学生睡房,一间是教师办公室,一间是课堂间,一间客厅,还有一间堆放东西。共有十来个女孩,最小的只有8岁,常常哭,人倒是长得在这些女孩中最好看的,好像外国人,名字也与众不同,叫凯西。小朋友在一起都取笑她说你这名字不好,听上去好像是该死,她总是咬着牙忍着眼泪不作声,后来大家不说了,又后来不知谁起了头都叫她开开。她说不知道爸妈是谁,几年前就由洋人女教士抚养了。后来,凯西成了素素最要好的小朋友。在全班小朋友中,素素是年纪大的几个之中人  相似文献   
998.
每一个人都会生长于一定的文化中。文化无疑是对当今人类产生巨大作用的一种实在。它造就了较为固定的人格倾向,并且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人们往往用一个固定文化所造就的思维模式思考与评判,由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了人们的行动方式。一个从出生就在一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人,即使他能很融洽地生活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也很难完全摆脱熏陶其成长的文化的烙印。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但不止于此。如何认识和理解文化,就会产生人们对其他文化的态度。在当今世界这个“小村庄”里,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文化遭遇。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学者们的意见不一而足。按照科洛博(A.L.Kroeber)和克拉克豪恩(C Kluckhohn)的分析和研究,对文化一词的界定就有160种之多。对文化一词界定的不同必然产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本文的目的不是就此进行探讨,这是社会学家的研究范围。正如题目所示,这里所做的,是将梵二会议以来天主教神学思想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做一个介绍。希望能对天主教与文化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99.
"[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迎春  莫雷 《心理科学》2004,27(5):1143-1145
本研究采用扇效应技术来探求推翻G.A.Radvansky针对其1993年研究结果所作解释的证据。共分为两个分实验。实验1重复Radvansky1993年研究中的实验三,以取得中文材料的基线值,为实验2做准备;实验2通过在材料中使用同样具有可“移动性”的物体的概念(例如快餐车)来探讨“可移动性”是否是“[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人的可移动性”不是“[人]在[大场所]”.材料范式下观察不到信息整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是道德价值生成的内在根据 ,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道德价值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人及其存在的二重性这个中介才能实现 ;道德价值的生成经历了需要———秩序和要求———应当———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过程 ;道德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功利价值和精神价值、外在社会价值和内在主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