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被害人心理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被害人心理,分析被害过程心理表现,其中着重论述了被害后心理的特征与被害后被害人性格与行为表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被害人心理学的价值,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302.
陈忠林  陈可倩 《学海》2008,(1):135-143
"罪刑相适应"是人类特有的需要结构与需要满足方式在犯罪与刑罚的关系上的体现;孕育于统一的神权思想之内,脱胎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过程之中,成型于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之后,是罪刑相适应原则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行为人的主观罪过为刑事责任的根据,以刑法的引导教育功能为目的,兼顾刑罚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能,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理解罪刑相适应原则的主导性模式.  相似文献   
303.
李政 《道德与文明》2019,(3):138-146
康德揭示了一种人类特有的超感触本性主导、统摄感触本性的心灵秩序或曰道德秩序。"根本恶"作为深植于人类心灵中的一种向恶的趋向或者说一种"恶的作意",令我们在通过抉意制定活动格准时将感触性动原凌驾于道德法则,由此导致对道德秩序的逆反与颠覆。对治"根本恶"的根本方式是重新恢复道德秩序,即通过心灵的"革命"令道德法则重新主导实践活动。要充分杜绝"根本恶"效用的发生,人类应当脱离一种"伦理的自然状态"而进入"伦理共同体",以期过上真正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304.
一、老子之道是否实际的存在?老子之道究竟是实际的存在,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这个问题是由陈鼓应先生提出来的。他自己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这个回答恐怕并不符合老子作为一位中国古代先哲的思维特性。按这种说法,老子关于“道”的一切特性的描写,就仿佛一位数学家在随意构造、推导关于纯数学方面的定理,而不受任何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若是如此,这个“道”不仅“可道…  相似文献   
305.
科学无神论不是反宗教的,而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科学无神论不但是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而且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和起点,与科学社会主义有血肉联系。它服从和服务于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和国家的整体任务,着重为"科教兴国"贡献力量,让社会摆脱愚昧迷信的负担,家家过上健康和谐幸福的生活,每个人得到独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306.
本文论述了王艮从“万物一体”观点出发 ,引发出天性一体、人己平等、成己成物的主体哲学思想 ,从而意识到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呼唤主体的觉醒。强调对人的尊重爱护 ,以及追求人己平等的理想社会目标。王艮在“万物一体”世界观的基础上 ,提出“万物一体为政”的政治设计 ,以务本民安的政治主张 ,较早地萌生了平等、自由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307.
人类文明的发展既催生了中国早期青铜雕刻纹饰的繁荣,又加速了其走向消亡,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人性的苏醒和呼之欲出的崭新宇宙观——天人合一精神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8.
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康德的人性公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的尊严观。由于对人性公式的片面理解,生命伦理学中的"康德主义"否定人类尊严的平等性,遮蔽了康德的尊严概念本应具有的重要理论功能。人性公式论述的是尊严的道德要求,而非尊严的基础。构建康德的尊严观,需要超越人性公式之外对康德的尊严理论进行阐释。通过分析人性、人格和道德自主等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得出以下推论:人类个体的尊严并非来自于个体自主选择的能力,而是来自于个体对人类整体尊严的分享;人类整体的尊严来自人类道德自主的潜力,而非已表现出的能力。这样的尊严观恰恰认可并论证了尊严概念在当代生命伦理研究中所承担的不同于以往的功能,并有助于解决当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309.
本文主要是探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关于人性的阐释,尼布尔是以伦理思考为出发点来阐释人性这个问题的。他认为人同时具有自我超越性和有限的被造者两方面的属性。尼布尔对人性的看法主要表现在:1.上帝的形像和人的自我超越;2.人是被造的和有限的;3.罪的不可避免性。此外,尼布尔也提出人性"焦虑"的根源和道德意义范畴中的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310.
读经:“天主造人原很正直,但人却发明了许多诡计”。(训七,29)从这段经文可说明,天主所造的人原是美好的,但后来变坏了。为什么会变坏了呢?《创世纪》清楚地告知我们,这是由于原罪的影响,人性遭到破坏,孕育了罪恶的倾向。  原罪对人性的破坏程度究竟有多大,历来说法不一。白拉奇认为原罪没有遗害后代的人类,原罪对人类只是一种影响,原祖亚当、厄娃违命犯罪,后代子孙便效尤作恶。而马丁·路得则主张原罪完全破坏了人性,人生性是恶,无可挽救。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不仅在基督宗教内有争论,就是在我国古代社会,亦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