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By following the Wittgensteinian view that the sense of an ethical term such as “nature” (xing 性) should be understood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its function in its actual philosophical context, this article takes a look at the notion of xing in the Mencius from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Proceeding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re-examines the view that xing in the Mencius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biological terms. A discussion of xing in relation to the “Why be moral?” question follows. I then offer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ethics by focusing on the meaning of the ethical particulars. Contrary to common perception, I argue that Menciu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nxing 人 性) need not occupy a central place in his moral philosophy; 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Mencius’ moral philosophy lies in the meaning or sense of morality.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concrete, ethical thinking and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thical particulars, human beings develop their grasp of moral and ethical meaning.  相似文献   
262.
人性与法域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的完善是导致法域变迁的内在动因,法从起源到发展都莫不与人性密切相关,任何法域及域内之法都不过是人类本性的某些表现.以人性的拓展为研究脉络,人类法制演进的历程跃然凸现.从公私法域的分化到社会法域的衍生甚至生态法域的出现,人性在无形中推动着人类法制发展的全部过程.法在当代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乃是人性多方面展开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63.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俊人 《现代哲学》2003,20(1):65-75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人类道德生活所内含的美德一目的论与规范一道义论之双重维度。  相似文献   
264.
呼唤人性的医学——对医学人性化和人文化回归的企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医疗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人性淡漠”趋势 ,这一现象令人十分担忧 ,它不仅将严重阻碍医学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列举了当今医界带有普遍性的“人文精神贫乏症”的种种表现 ,在此基础上 ,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诸多原因。最后发出了“人性医学回归”的强烈呼唤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且有现实意义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65.
程颢、程颐针对统治者不讲儒家伦理和宗教盛行、儒学发展停滞带来的社会危机,在创立理学的过程中提出了的涵养以明天理,"性其情",以道德理性来节制情感、情欲,把修养贯彻到动静两端的人性修养思想和灭私欲以明天理,重义轻利,"至公无私"之理学价值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和流弊均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266.
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底层人群,是城市中—道特殊的“风景”。忻东旺是—位执着于表现农民工题材的艺术家,描绘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作品。他的作品揭示了当下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亦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相似文献   
267.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增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对课堂突发事件能妥善处理,使生成的新资源能为教学服务。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68.
作为一个价值多元主义者,伯林对人类生活中的决定论理念的反对与他对道德生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凸显为伯林根据选择活动来认识人性的构成。伯林认为价值虽然受文化所限,但反映人类基本需求的价值通常是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这种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道德范畴"并非倚仗形而上学的庇护,而是体现在欧洲文明共同的历史和语言以及思想之中。自由作为人类所需的"基本道德范畴",伯林并没有简单地在自然层面和传统层面予以区分,而是在这两种层面之间设定一种价值缓冲的范畴——亦即在大多数文化中,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价值并不具有永恒性或与基本价值相类似。同时,伯林也意识到对人性的研究离不开对一些基本道德概念的用法的理解,对伯林而言,一种合适的以基本道德为基础的理念通常被认为是和需要基本道德规则支撑的"共通人性"相类似。  相似文献   
269.
道德之问在人类历经的时代中敞开,遭遇着各自的命运,其必备条件也由此得以管窥,即它须在异乡人的视阈中展开。技术时代的分化与脱域的特征,滋养了异乡人的土壤,为道德之问提供了开放的环境、空间与技术条件。在我们这个时代,道德之问可能缘起于由技术生发的社会问题和生存危机,然而,道德之问的自反性赋予了技术时代特殊的使命。道德之问所及的主体与技术共同指向了人性的重要方面,这引领着道德主体思考如何在技术的形塑性与代表性下,让我们更好地在一起?与此同时也把我们带入了对社会形态的思考。换言之,在技术环境中,主体从自主性出发,自觉地认同社会伦理,建构正义社会,显示了道德之问的深远意义,有力地诠释了在技术时代进行道德之问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70.
六朝儒学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为文本,通过对六朝儒学的代表人物皇侃的儒学思想的分析,发现其中的内在矛盾,以一种新的视域解释六朝儒学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