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无论是自然科学,或是我国儒学以及宗教理念,对人的观点,都认同人有肉体和精神两大生活表现特征。 自然科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理机能构造和心理机能组织。人的生活则是生理机能活动和心理机能活动。我国儒家学说,依照伦理道德观念,认为人性善;善与恶同出于人的一体。天主教理念,主张人性尊严,仍然承认善恶之间存在着灵性与肉体的对峙状态。看来,古今中外,对人的观点,虽有论述之别,却都认同人的精神和肉体,各具自己的表现。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外界的善恶、正邪、美丑等现象,实际上,只不过都是人自己内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2.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西方世界引起了相当广泛深入的关于人性观的思考。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正在重新塑造人们对人类进化史和人类本身的认识。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等前沿领域产生的问题促使人们转向西方的传统哲学去寻找思想资源。尽管遗传决定论的陈旧观点在大众文化中仍时有所见。新的基因组学研究已开始采纳一种更全面的、兼顾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3.
在康有为的人性论中,《孟子微》具有独特价值。《孟子微》中的人性思想成熟而深入,并包含对性善论的三维阐释:一是在三世说的视野中将性善称为“太平之基”,二是在人类品性的差等视野中把性善视为“为上根人语”,三是在生命个体的构造视野中认性善为“以魂统魄”。康有为还创造性地以“性善”为“平世之法”,并将“平等”“民主”等现代政治观念与之凑泊。这种立足于儒家心性论而展开的现代性叙事,虽然“尽精微”不足,却在“致广大”的层面蕴示着儒学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4.
《伊斯兰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一文中,作者辨析了伊斯兰关于"幸福"sa‘adah这一概念的内涵,为使读者理解,作者简要解释了"伊斯兰"的概念并对人的本性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幸福和信仰、人性、记念真主(dhikr)的关系,分析心灵的安定与平和(mutma’innah),对真理的确信(yaqin)。在分析过程中,厘清人类的感官及其与善恶的关系。在这个前题下,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从伊斯兰的角度分析"悲剧"这一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断定它有更深层的宗教背景,分析它在西方传统中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严密解释了"幸福"的对立面就是《古兰经》中所描述的"薄福"shaqawah,认为这也是西方概念"悲剧"的本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5.
人与自然互为存在--人与自然关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片面化的理解。自然不仅为人而存在,人也应该为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是互为存在的。割裂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要么导致自然被人所奴役,要么导致人被自然所奴役。  相似文献   
146.
道德:是在压抑人性,还是在提升人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股思潮,认为道德的约束使人性中很多自然、正常的东西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与满足,道德压抑了人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认为应当将人们从道德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打倒一切违背人性、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东西。本文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认为:道德本然的定位并不是要压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自始至终都是立足于提升和完善人性。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确有走向人性的反面的情况,而这不过是由于我们将道德绝对化、制度化和虚无化后所致。  相似文献   
147.
李贽思想有着非常异端的一面,也有着非常传统的一面.异端相对理学正统而言,传统相对原始儒学而言.李贽人性哲学的势利自然和伦理本真,正是这两方面结合的产物.从中可以管窥晚明思想异端向原始儒学回归.  相似文献   
148.
亲亲相隐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并为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或法律思想所贯彻。亲亲相隐之所以会成为中西法文化的共同特征和共同选择,是因为这一制度符合人性的需求,体现了"仁爱"的人性自然亲情,是"孝道"这一基本人性在法律制度中的具体表现。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在继承、改造亲亲相隐制度的基础上,构建当代中国的亲属拒证权。  相似文献   
149.
荀子的"性恶论"是以特定的人性的内容为基础的。事实上他并不关心"性"是否让人成为了人,而只注重这"性"让人产生了怎样的行为。在荀子看来,属于性的东西有两种:人本身具有的基本能力(如目辨白黑的能力)和欲望。而荀子所谓的那种人本身具有的基本能力是无法推动人产生行为的,因而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就落在人的欲望上,而"恶"也最终落脚在欲望上。因此,人的弃恶从善也最终转化为如何对待欲望。  相似文献   
150.
刘同舫 《学海》2006,(4):113-116
技术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人性与物性的辩证统一所构成,具体是指对自然的能动性改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人性与物性的冲突,使人类遭遇种种危机与困境;技术的发展是有界域的,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又受自然自身的制约,从而规定了人们技术活动的界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