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9篇
  278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正兴 《福建宗教》2002,(3):36-37
1994年12月14日,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已故会长妙湛老和尚的倡导下,经海内外各界积极推动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92.
193.
弗洛伊德的ego和罗杰斯的self译成中都是“自我”。章对弗洛伊德和罗杰斯的有关“自我”的致病机制作了分析比较。作指出,两有相似之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自我不能使人格结构得以协调而导致的。不同之处:自我的作用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94.
呼唤     
巴克是一条狗,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笔下的一条狗。它原本生活在阳光和煦的圣克拉拉山谷法官华贵的府邸里,养尊处优,过着豪门贵族般的生活。若不是后来发生的变故,它几乎要堕落成一条饱食终日的狗了。 正如人的一生一样,狗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巴克的生活遭遇了重大灾难,彻底改变了它的生活轨迹。从此,巴克走上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95.
想起圣人     
想起圣人,我们不由得心潮澎湃,敬佩他们的人格魅力,赞叹他们的信仰坚贞,歌颂他们的精神不屈,从心底发出对他们的朝拜之情。 圣人们的一生是生命实践的一生,他们用圣言作  相似文献   
196.
论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理”这一特殊范畴表达了儒学与中国化中一种情理交溶,以情为源和本,以理为鹄和用的特有化精神。基于传统社会的情理精神与现代理性精神是相冲突的,建立在情理精神基础上的人治传统更可能对现代社会的法治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7.
中国民族之精神,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无私利他或利他主义。因为儒家的“仁”与墨家的“兼”以及我国现行道德总原则,大体说来,乃是同一概念:无私利他或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198.
张旭 《心理科学》2003,26(5):936-937,946
1 引言  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 ,有关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推广方面也有大量的资料可以借鉴。可是 ,有关教师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资料却很少。偶尔能找到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但也只是做一些粗略地统计 ,没有太多进一步地调查与研究。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中小学校的教师和校长进行在职培训。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与教师心理素质有关的因素 ,并研究相关的影响条件 ,试图为帮助我们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同时 ,本研究还希…  相似文献   
199.
面对心灵的迷失与探索--心理学过去未来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贤 《心理科学》2003,26(4):761-761,765
1 关于心理学发展的故事 1879年,心理学的青苹果遭遇到自然科学的风暴,从哲学这棵古老的生命树上跌落了下来,从此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这五把工具理性的利剑,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阵地上,把这只青苹果切割得四分五裂,身首异处:构造主义享尽了“第一刀”的荣耀,但它虽然切断了青苹果的果柄(生命之根!),实质的内容物却只得到了它的皮表;  相似文献   
200.
对善恶问题体验的尖锐程度就是对恶的体验的尖锐程度,因为善自身不能提供体验的尖锐性。作为关注善的学问的伦理学竟然不能说明自身的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法律来自于恶,而又揭露和限制恶,却无法战胜它。甚至在揭露恶的时候,其自身又蜕变成了恶,这又是一个悖论。作为正义象征的法律何以会走向恶呢?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拜读了李建华教授的新《法律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