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戴震的人性学说是其义理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在其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82.
以往个体和团队冲突研究主要考察了个人特征或团队特征对冲突结果的影响, 而尚未充分关注冲突管理过程中个体特征与团队特征间的交互效应。基于个人-团队匹配理论, 本研究探讨了个体层面宜人性与团队层面宜人性异质性对团队中个体冲突(关系冲突、任务冲突)和工作绩效间关系的影响。基于来自64个银行服务团队(包含339名下属和64名主管)的多来源、多时点纵向数据, 本研究所得结果显示:(1)关系冲突显著负向影响工作绩效, 任务冲突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不显著。(2)个体宜人性能够显著减弱关系冲突对工作绩效的负面影响, 而增强任务冲突对工作绩效的正向影响。(3)关系/任务冲突、个体宜人性和团队宜人性异质性间存在着三重交互效应, 共同影响工作绩效。具体而言, 当团队宜人性异质性水平较低时, 个体宜人性对关系/任务冲突与工作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3.
你为何为镜     
张姚 《天风》2004,(9):20-21
人需要认识自己,所以人需要镜子。也许镜子算得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东西让我们认识自然和人,而镜子却能让我们认识自己。  相似文献   
84.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三者都讨论了性、命问题,都把"性"看作为来自天命的,就这方面说,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它们对"性"各有不同的解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性自命出》以情释性,提出了"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思想。《中庸》则受其影响,也以情释性,以喜怒哀乐的情之未发,处于不偏不倚的中态为性。而《孟子》与《性自命出》、《中庸》不同,主张以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心)释性,提出了天赋道德观念的人性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五行篇》。《性自命出》、告子的以生理心理情感欲望释性,最后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人性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85.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应注重对心理现象的理解,更应该致力于人类心理问题的解决和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人格(或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东西方思想家为之不懈的努力。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是东西方两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虽然东西方文化传统所赋予的内容不同,但都是一种人生发展的目标。本文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既有差异之处,又有相似之处,同时两者对塑造现代人格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86.
邪教,是邪恶势力的代名词。它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天主造化天地和人类之后,魔鬼对人类始祖的引诱,试图改变人类与天主和谐的关系,最终将人类引向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邪教,只是魔鬼遗留给人类社会的所有邪恶的集大成者,是人类追求良善的大敌,是文明社会的破坏者。对于天主教来说,我们两千年来的救恩史,是在对这种寄生在人类机体上的邪恶势力不断进行顽强斗争中前进和发展的。与邪教的较量,是我们执行天主的救恩计划,引领人们脱离罪恶的神圣使命;与邪教的斗争,是我们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参与社会的文明发展的成功经验中重要的…  相似文献   
87.
叶蓬 《现代哲学》2007,(6):123-127
文章从"性无善恶可分"的人性观、"以天地为心胸"的修养观、揭示专制愚民政策的政治哲学观三个方面,揭示廖燕卓尔不群的哲学体悟,指出廖燕在岭南学术史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88.
孟子认为,仁义价值等是人的本性。价值是人的标志。它具有首先性、主体性。诚是善良的人性本体的现实化。可是性善说显然无法自圆其说。这便是人性悖论。义内说表明,陈述同样具有主体性。主体对对象的把握方式是推恩。推恩是一种感应方式。被感应的对象,有时候被称为神。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人性无善无恶论,以及扬雄的人性善恶相混论。希望通过对儒家文化的分析来为传统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魏娜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24-124
认真研读和思考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擐究作者怎样从女性形象入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文化环境中的人性,通过塑造性情各异的女性形象表明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从而关怀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