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我渴了”     
张丽丽 《天风》2005,(3):F004-F004
"我渴了",这是人子耶稣人性的真实体现。是降卑之神子对自己的呢喃,是变水为酒者向世界的倾诉,是履海斥风者向人类的沉重的叹息。 "我渴了",是人子在十字架上真实的需要,干渴灼烧着他的内脏,烘烤着他的肌肤,这肉体的软弱是人性的真实,不可抗拒的真实!于是这一声"我渴了",浸着羞辱,透着哀婉。  相似文献   
42.
郭斯萍 《心理科学》2005,28(4):1020-1022
本文一方面从“生物性”与“精神性”两个人性层次透视自我,将自我视为一个由“生物自我”与“精神自我”组成的、以“生物自我”为基础“精神自我”为目标的对立统一体;另一方面又从“内容”与“功能”两个意识维度解析自我,将自我看成既是一个意义的存在又是一架认识的“机器”。自我便是一个由上述两个层次与维度有机组成的心理系统,这里的“有机”的涵义主要体现在,不仅生物自我与精神自我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结构,而且这两个层次又都各自表现为内容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认识主体。  相似文献   
43.
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波  车文博 《心理科学》2004,27(1):236-238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其基本主张是: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功能分析是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模块性是心理机制整体组织的特性;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既有意义同时也存在局限。其意义是:其发展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它的研究促进了对人性和心理的进一步思考。局限是:具有遗传决定论的倾向;方法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忽视了文化对进化的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44.
刘元  范翠英 《心理学探新》2011,31(2):118-121
进化心理学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三种新取向之一,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学观点与研究方向,但其理论本身体现出了一种悲观主义色彩。例如在对男女两性在伴侣选择和婚姻维持的心理行为机制的探究上体现出的一些人类高级情感,如爱情的缺失。文章探讨了进化心理学理论中悲观主义色彩在其主要理论假设中的体现,并简要地将其与另外两种取向———后现代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对比。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进化心理学的反思,以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5.
"道"性-"水"性-人性-中国人人格具有内在一致性,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有机体系。在这一有机体系中,作为"道"性的"代言人","水"性成为"道"性与人性及中国人人格间的"中介者"。以"几于道"的"水"为中介,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分析,反观得到了道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的人性建构及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思维上明"道"并懂得"道"的运行规律,以联系、变化和矛盾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情绪情感上静而不躁,意志品质上柔韧而不强作妄为,行事处世上既超脱一已之私、于物寡欲,又能待人谦退不争,并能从整体上显现出"道"之"自然本真"的根本特性。文末探讨了道家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征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可能的适应情形。  相似文献   
46.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身心生命的价值意义何在?医学目的何在?医学人文深层困境何在?从哲学视角剖析,人的多维结构与复杂性,指出现实困境的深层根源,提出走出困境的对策,特别对人性需要滋养、医学人文文化土壤建设的改善对策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47.
人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儒家的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对人性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孟子主性善,荀子倡性恶。孟子主张人先验地具有善的道德理性,人必须自觉地通过存养、保持、发扬和扩充固有的善性来努力达成人性的自我完善,德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存养扩充使仁义礼智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荀子倡言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的秩序规范来努力达成人性的自我改造,德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化性起伪实现长迁而不反其初的德育目标。无论是性善抑或是性恶,道德教育始终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外在根本性条件,也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有效途径。无论是存养扩充,或是化性起伪,其终极目标都在于人伦生活之迁善,使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实现天下平治。  相似文献   
48.
本文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道德本质问题研究的历史脉络和主要问题,并做了大致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49.
许孚远是明代哲学家.其学说"以克己为要",突出了工夫的重要性.在心、性关系上,许孚远虽未一概反对"心即性"说,但他更倾向于将心、性确立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或者说,心与性不离不杂.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对王门"无善无恶"之说较为不满,故作<九谛>以批驳大力宣讲此说的王门后学周汝登.本文认为,从师承关系上来看,许孚远可称为湛门后学(湛若水二传弟子);从其哲学思想的大端来看,我们也可以将许孚远定位为一个王学修正者,他的"克己"说、心性之辨及其与周汝登关于"无善无恶"问题的辩论,都可以看作是对王阳明及其后学弊病的修正.  相似文献   
50.
《天风》2008,(17):42-43
为了保护基督徒的合法权益,了解《宗教事务条例》的贯彻情况,保障基层教会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促使没有两会组织的基层教会(聚会点)的信仰生活有序、稳定、正常开展;落实陕西省基督教两会关于“深入开展对基层教会基本情况的调研,加强教会自身管理”的工作安排,陕西省基督教两会先后多次派出专项调研组,对没有成立市级两会组织的延安市、商洛市下属没有成立县级教会组织的基督教活动点情况及没有登记的基督教会的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