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51-1966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我们正在面对一个确定的事实:人际信任逐年衰落。虽然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信任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 很少有文献阐明市场经济发展对信任的影响。整合近年来各种新获得的宏观和微观证据可以发现, 市场化对信任存在抑制作用。具体来说, 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 市场的动力属性充分彰显, 鼓励人们逐利和竞争, 激活了人们的创富热情, 但也造成经济人信念的流行, 破坏了信任者对人性的乐观预期; 然而, 相应的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发育不足, 无法充分保护信任者。最终, 市场化在消蚀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信任, 致使信任下滑。因此, 建立基于规则的、诚信的市场经济是阻遏信任衰落乃至重建信任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292.
试论政治哲学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的"价值人"作为其政治人性预设,并以此为现实的和逻辑的起点推演政治哲学的价值原则,进而在价值层面上描绘政治自由的蓝图,设定政治平等的路径,规范政治民主的图式,也为政治文明的构建提供价值导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3.
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种意义上,幸福论就是价值论,不同的幸福感是由于获得不同的价值而产生的。人的真正幸福或最高幸福与人的根本价值相关,即人能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把幸福作为道德普遍原则,意味着幸福必须有其客观的依据或尺度:享有合乎人性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人性自觉并得以充分地展开和实现。如何才能维持和增长幸福感?除了通过自身努力尽可能去改变现实状况,更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持有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294.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295.
张经 《中国道教》2007,(3):53-54
在人类历史中,长期以来都处在对立、对抗之中,使这个世界上,多了些戾气,少了些和谐。其实这些对立、对抗、战争和杀戮,都是人类己身的人为因素所造成,毕竟,多数的人摆脱不了一个“贪”字,不是贪名恋位,就是贪财恋色,为了达到他一己的目的,不惜昧着良知胡作非为,甚至泯灭人性倒行逆施,这些都不是应有的真常现象。  相似文献   
296.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万俊人 《现代哲学》2003,20(1):65-75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人类道德生活所内含的美德一目的论与规范一道义论之双重维度。  相似文献   
297.
呼唤人性的医学——对医学人性化和人文化回归的企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医疗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人性淡漠”趋势 ,这一现象令人十分担忧 ,它不仅将严重阻碍医学自身的健康发展 ,而且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列举了当今医界带有普遍性的“人文精神贫乏症”的种种表现 ,在此基础上 ,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个人的诸多原因。最后发出了“人性医学回归”的强烈呼唤 ,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且有现实意义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98.
康德认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既有“善的秉赋”也有“恶的倾向”,恶源自于质料及经验性杂多对理性的干扰,改恶迁善应当进行“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将基于理性的道德法则置于基于质料的自爱或幸福法则之上,并以道德(宗教)信仰保证德福一致及道德律的践行.与康德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无所谓善恶不同,荀子认为“生而好利”的基于欲望的自然天性决定了人性本恶,后天“化性起伪”的方式着重于以圣人、师长为主导的礼义教化.康德偏重先验分析的自由意志与苟子着重经验教化的方式都有助于人的道德自律的形成.  相似文献   
299.
一 我们人文知识分子往往将身体视做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是如此热衷于精神生活以及表达我们的人性和精神渴望的创造性艺术。但是,身体并不仅仅是我们人性的一个根本维度(表达着人性中的一切模糊性);它也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媒介以及所有表现的基础手段,我们使用工具的工具,我们的一切知觉、行动甚至思想的一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00.
程颢、程颐针对统治者不讲儒家伦理和宗教盛行、儒学发展停滞带来的社会危机,在创立理学的过程中提出了的涵养以明天理,"性其情",以道德理性来节制情感、情欲,把修养贯彻到动静两端的人性修养思想和灭私欲以明天理,重义轻利,"至公无私"之理学价值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和流弊均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