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16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技术认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阐明技术认识论的性质、内容和理论系统,必须从技术认识开始,这是研究技术认识论的基点。明确技术认识的一个前提是准确把握什么是技术,澄清技术认识与非技术认识的界限,以此为基础才能明确什么是技术认识。一、技术与技术认识  相似文献   
152.
陈凡  李勇 《哲学研究》2012,(11):95-101,129
<正>近30年来,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已经将人们的技术观从人工物中心观和建构主义中心观推进到社会技术系统观。通过活动棱镜或者身体中介的引入,人和物被铸造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无缝之网,它是身体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物质的有机整体。这种新形成的技术观是一种更具经验性的、更少决定论的、更多建构论的和语境依赖性的技术意象。  相似文献   
153.
探讨循证护理在人工气道患者意外拔管中的应用.通过对123例ICU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导管进行临床评估,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降低.循证护理改变了临床护士以往以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有效地降低了ICU人工气道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4.
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全髋关节翻修中髋臼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骨缺损在全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包容型缺损直接颗粒骨覆盖,使用打压植骨技术;对于非包容型缺损采用钛网覆盖骨缺损,再用松质骨颗粒覆盖,使用打压植骨技术,重建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形态,恢复骨量,安装生物型或水泥性髋臼假体.结果颗粒骨打压植骨在伴有髋臼侧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可有效重建髋臼侧骨缺损,恢复骨量,并能提供良好的早期稳定性,术后短期随访效果良好,但是其远期结果有待于更长时间、更大规模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5.
以时间和标志性事件为参照标准,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北美兴起。纵观环境心理学发展脉络,其研究主题随时代发展而发生流变。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心理学家关注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6.
在水墨人物写生中,结构的表现是基础,但也不乏情感因素;情感的传达是结构表现的升华,但它仍以结构为依托,否则写生就失去了意义。仅以结构的准确或情感的投入为尺度衡量写生作品都是不全面的。结构的表现唤醒了画家的情感,而情感的传达为结构的表现灌注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7.
从德国的金融之都法兰克福驱车前行,越过一望无涯的平坦牧场,穿过层层叠叠的人工造林,逐渐进入了丘林起伏的瑞士境内,只见沿途的农舍、窗台、院落、山丘或道路两旁都开满姹紫嫣红的鲜花及见缝插针的绿草坪,真佩服这个爱花爱草爱美的民族。  相似文献   
158.
张海鹰 《美与时代》2013,(11):84-85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没骨花鸟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工笔没骨画,一种是意笔没骨画。工笔没骨画用笔细腻,工整,墨色柔和,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接近于工笔画。意笔没骨法用笔潇洒秀润,用笔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意性,接近写意画法。  相似文献   
159.
南齐时代的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起重要作用。谢赫分析了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形需要技巧,神进入品位,从而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160.
蒋兆和的国画人物作品,首重骨法用笔,以干练苍辣的线条,勾写精谨的造型,融合中西之长,表现出人物细腻深刻的内心世界,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综观当下大型美展上的国画人物作品,多刻意于画材之新异与拼接、磋磨、浸染等画外手法之出奇。这些炫表面文章,或可美艳于一时,却难以长久遮掩作品笔墨功夫的浅薄与艺术内涵的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