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采用2×2两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初始矛盾态度及危机应对策略对消费者矛盾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消费者初始矛盾态度水平较低时更可能受辩解策略的影响,从而使其负面态度和矛盾态度下降; 当消费者初始矛盾态度水平较高时更可能受和解策略的影响,从而使其负面态度和矛盾态度下降; 正面态度/负面态度可以显著正向/负向预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矛盾态度在其中起调节作用,即矛盾态度水平越高,正面/负面态度与购买意愿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越高。  相似文献   
912.
偏见不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 而是偏见持有者、偏见对象、旁观者等多方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当女性在作为受害者和旁观者两种不同身份时, 她们对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回应既有相同之处, 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压力应对模型和对抗偏见反应模型可作为适应女性双重身份下对抗偏见的两种解释模型, 在面对偏见持有者时, 不同身份下女性对性别偏见的回应行为主要受到乐观、代价/收益、痛苦水平和女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对抗性回应行为的效度争议、对内隐性别偏见持有者的干预和拓展想象接触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913.
为探究自我-他人重叠影响疼痛共情的神经机制,记录并分析被试在高、中、低重叠程度条件下共情判断的脑电活动。发现在早期N2上,重叠程度三水平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密友<熟人<陌生人(密友与熟人差异边缘显著);在晚期P3上,疼痛条件下重叠程度间呈显著差异,密友比熟人、陌生人显著要大;在LPP上疼痛条件诱发更大波幅。表明早期阶段(N2)区分不同重叠程度,可能是对威胁性刺激的检测阶段,自我-他人重叠程度影响共情加工晚期阶段(P3)的社会认知评价加工。  相似文献   
914.
当代的危机与哲学的开端--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当代的危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都曾做出过诊断。作者试图借助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手段,将海德格尔的一个指路性明察具体化,从而表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源于古希腊哲学中。  相似文献   
915.
人学视域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伟 《学海》2002,1(1):43-47
本文认为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原理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 ,更是社会实践的前提。文章选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及方法论原则 ,从哲学人学的视域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 :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 ,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文章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 ,认为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 ,人和人类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 ,其特性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916.
信用危机与信用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商业伦理学的视角详细地检视了导致我国信用危机的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指出信用危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危害,在剖析信用缺失的社会历史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现代信用制度的各种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17.
严军 《学海》2002,(6):142-145
朦胧诗以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与决裂的姿态而最终成为主流话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 ,其在表达“人”的意识的觉醒、复位的同时又重新建构了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特质的“人”的神话。朦胧诗人不断描述的海上景观与“钥匙”成为他们对时代的绝对隐喻与对现实的艺术命名。朦胧诗刚被主流诗坛有限度地接纳即告退场 ,不仅标志着诗歌在公众生活中占中心地位的时代的终结 ,而且给当下的诗歌写作留下了关于诗人与现实关系立场自觉调整的警示  相似文献   
918.
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  相似文献   
919.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易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心与物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奖学思想则以生生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现代人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美学的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20.
对"心理学危机论"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当前心理学界存在的心理发展的多种危机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理学的危机并非源于当前的心理学科本身,而在于心理学者的主观认识和实际工作中。要改变心理学发展缓慢的现状,必须打破心理学者之间过分独立的学术研究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消除存在于心理学者之间的成见,找寻存在于心理学自身和存在于社会需求中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