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87篇
  35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学海》2016,(3):196-203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者皆不能把他们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通过传统的内容与戏剧这种象征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中留存的传统犹太宗教和生活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62.
朱陆为学工夫之异同的争论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本文专就二位大儒对读书工夫的看法为主题来进一步展开这一争论。象山为学工夫虽以尊德性为宗,但何尝教人不读书,朱子虽以道问学为重,但也提出读书已是第二义,这说明二位大儒在尊德性、道问学关系问题上有交融的面向;但紧接着就如何读书,以及读书工夫的具体地位问题,二位大儒却又显出鲜明的不同之见。可见二位大儒的为学工夫确有趋同的面向,但差异却是更为根本的,而这正是区别象山之学与紫阳之学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63.
《论语》凡二十篇,有三十一处与音乐相关,且往往礼乐并说、诗乐同存。音乐不仅关乎抒发情志,更与德性增进关系密切。尤为重要的是,音乐被赋予了正统、权威的地位和严肃的政教意义。孔子美善一体的主张构筑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使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并构建出中国诗学世界中的德性本体。  相似文献   
64.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5.
关于儒学传承,主要有说经之儒和著述之儒之分,这两者形成了我们传统的经学研究范围。这种认识,忽略了一类以序次为主,对早期儒家学术进行整理传承的记纂之儒。记纂之儒不对经典本身进行传注阐发,也谈不上在著述上有新义创作,而是通过整理、序次儒家文献以发挥知识传承的稳定性,继而成为一个时代共有的修养。这就涉及到儒学传承体系中的杂记类文献。杂记文献的功能在于,它作为一种公共知识具备文化构建力,与当时各种文体和文献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死亡的尊严问题是当代生命伦理学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代的医疗实践中,各种新的医疗技术在老年人临终阶段的应用,已经引发了各种维护死亡的尊严之激烈争论。本文试图重建儒家的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之基本含义,并从这些观念出发,对死亡的尊严与人的生物学生命之关系,死亡的尊严与人的痛苦之关系,以及死亡的尊严同人的自主性之关系进行分析,并与西方思想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做比较。文章还表明了,儒家关于人的尊严的观点是对以上问题作出的更好回答,它有助于化解西方死亡伦理研究中出现的概念混乱和理论矛盾。  相似文献   
67.
在马克思留存下来的文献中,摘录、笔记和批注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其中有的基本上都是他人著述的摘录而几乎没有他本人的评论,且因语义晦涩、议题纷杂、思路难辨,被国内外研究者所忽略。借助所摘录的书中提供的比较视野,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把古希腊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感性知觉和人的思维各自的多重所指和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作了相当细致的梳理和甄别,并以此孕育了他最初理解世界的哲学意识,与其后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逐渐深化的逻辑序列。  相似文献   
68.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9.
真敬虔     
黄志毅 《天风》2020,(2):44-45
经文: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伯1:9)对于基督徒而言,什么是敬虔?长时间的祷告,甚至是禁食祷告,有人祷告到裤子双膝磨破,被认为是敬虔;有人追求圣灵充满,唱灵歌跳灵舞,在地上打滚,也被认为是敬虔。让我们看看耶稣时期的法利赛人怎么追求敬虔: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70.
应韩国国际仙道交流振兴院的邀请,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副会长等2人于10月7日至12日赴韩国参加了首届中韩仙道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同时参加研讨会的中国学者还有陕西省社科院的两位道教研究专家。这是继任法融会长于去年6月率团访问韩国后,又一次高规格的中韩道教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