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该研究利用ERP技术,采用伴随风险的跨期选择任务比较了两类跨期选择(立即vs.延迟、延迟vs.延迟),并探究了风险(零风险、低风险、高风险)对两者跨期选择影响的神经动力学机制。ERP结果显示,对于立即vs.延迟和延迟vs.延迟,在N2和N400上前者大于后者,在LPC上后者大于前者;风险对两者在时程上的影响趋于一致。因此,其加工可能是先对奖赏在风险维度上进行折扣,再与延迟时间进行整合形成奖赏预期,而后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52.
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3.
当代有关于外在世界的激进怀疑论者常利用知识封闭性原则去论证他们的立场。为了反驳这样的怀疑论,有些学者主张我们应该重新检视知识的标准,以便发现这些怀疑论论证中的问题,特别是知识封闭性原则是否成立的问题。在这些学者中,有两类极为受到重视:一类是主张知识的成立与否只涉及"相关的"可能性是否已被排除的相关选择理论学者,如D.Lewis、F.Dretske、和M.Heller,另一类则是主张知识的成立与否与某些虚拟条件是否为真有关的虚拟论者,如R.Nozick、E.Sosa、和K.De Rose。不幸的是,对于这两类理论的讨论往往流于直觉并因而缺乏逻辑的严谨性。为了弥补这个缺点,W.Holliday最近利用了两种新的形式化语意论去重新模塑上述两类理论,并严格证明了每种理论在知识封闭性问题上的逻辑结果。他的形式化工作和证明带来了极为严格而又丰硕的成果,本论文的主旨便在对Holliday这一个认知逻辑的新发展方向作出若干哲学与逻辑上的省思。  相似文献   
154.
情绪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具体的恐惧情绪对跨期选择决策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在实验中,将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恐惧组和中性组,他们在接受指定的情绪刺激后进行跨期选择,并获得与其偏好兼容的报酬。在此之前,两组被试在无情绪刺激下和虚拟回报条件下完成了同样的跨期选择任务。结果表明:(1)选择的视频能够有效地操纵恐惧情绪;(2)是否有真实回报并不影响被试的跨期选择行为;(3)基于组内和组间的比较都证明恐惧情绪显著地降低了等待的耐心,体现为更高的折现率,意味着恐惧者在获取金钱上更加短视。  相似文献   
155.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6.
欺凌是一种涉及多类行为和多主体互动的群体过程, 但是已有研究很少在同伴的群体互动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研究欺凌相关行为的发展。尤其是受欺凌作为一种被动承受而非主动选择的行为结果, 对其在同伴情境中的变化过程研究更为有限。本研究从青少年的友谊网络与其受欺凌的共变关系入手, 采用纵向社会网络分析法, 对来自26个班1406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3个时间点(七年级末、八年级上学期末、八年级下学期末)的追踪研究, 结果发现:(1)受欺凌影响群体内友谊关系的建立:受欺凌水平高的青少年更难以与同伴建立朋友关系(同伴回避效应), 且更倾向于选择同样受欺凌水平高的个体作为朋友(同伴选择效应); (2)友谊关系影响受欺凌水平的变化:在群体中拥有更多朋友关系的青少年, 其受欺凌水平会逐渐降低(同伴保护效应); 但另一方面, 拥有高受欺凌水平朋友的青少年, 自己的受欺凌水平会随着时间呈增高趋势(同伴影响效应); (3)随着时间的发展, 女生的受欺凌水平比男生更容易降低(性别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友谊网络和受欺凌的共变关系, 为校园欺凌群体干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7.
本研究旨在考察情感启发式对风险选择的影响。研究1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对6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修订并检验中文版情感启发式问卷的信效度,以该问卷测试的风险−收益相关系数作为衡量情感启发式倾向的指标。研究2采用极端被试法,在103名大学生完成问卷后,将风险−收益相关系数绝对值前20%和后20%的被试分为高、低情感启发式组,完成风险选择任务。结果发现:(1)中文版情感启发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情感启发式倾向的测试问卷。(2)风险选择任务激活负性情绪时,相比于低情感启发式倾向,高情感启发式倾向的被试更容易受负性情绪的影响,其风险判断的主观值更高。研究揭示了情感启发式对风险选择的影响,为情感启发式作为个体进行风险判断的重要依据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58.
<正>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对经济学"自利最大化"理性观最强有力的当代批判者之一。在森过去40年所作的经济理性批判和人类行为分析中,"承诺"行为(commitment behavior)是一个基石性的范畴。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指出:森对"承诺"行为——尤其是他所谓超越"自我目标选择"的"承诺"行为——的理论解释,尽管极具"现象学价  相似文献   
159.
赵汀阳 《哲学研究》2012,(8):72-80,129
一、存在论换位自然的存在必然是如此这般的,一切别无选择就不会产生思想问题。自由意味着可以选择的多种可能性,因此,自由就是不自然。如果说事物是自然而然的(to be as it is),那么,自由所为之事就是使存在不自然(to be as it is not)。万物的存在性质是"平凡"(这是张盾的深刻见识[参见张盾,第352页]),而万事的存在性质却是奇迹,即使是人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上网,在存在论上都是奇迹(相比之下,谋杀并非奇迹,而是平凡的,尽管谋杀的原因可能是不平凡的)。人类  相似文献   
160.
黄正  唐晓嘉 《哲学动态》2012,(3):102-110
尽管我们处在一个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时代,理性个体总是处在利益对抗的竞争之中,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整合社会成员的个体意志做出群体决策,如公共事业投资、社会福利分配以及投票选举等等。社会选择理论探讨的正是如何将存在冲突的个人偏好聚合(aggregate)为群体或社会偏好从而奠定群体决策的理性基础,探讨群体决策得以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保证群体决策公平公正,符合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