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6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330篇
  21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逆行性遗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炯炯  周晓林 《心理科学》2003,26(2):319-322
1 前言  遗忘症是记忆障碍的一种形式 ,其主要表现有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但病人的短时记忆和智力均正常。顺行性遗忘是指脑受损后被试学习记忆新知识能力的下降 ,而逆行性遗忘是指被试对脑损伤发生之前的事件的记忆障碍 ,又称为远期记忆障碍[1- 2 ] 。相对于顺行性遗忘来说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于逆行性遗忘的研究较少 ,但它对遗忘症的理论发展、对理解正常的记忆功能及信息在脑内的组织等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逆行性遗忘最常用的测验大致分为两种 :其一是有关公众事件的测验 ,如著名人物 \事件测验。…  相似文献   
962.
面孔吸引力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华维  俞琴燕  陈浩 《心理科学》2007,30(4):906-908,905
面孔吸引力研究是目前西方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文化心理学研究者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表明,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性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三个主要生物学因素。这些发现得益于各种面孔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中包括多次曝光摄影技术、漫画和反漫画技术、Morph技术、“凯米拉”合成法以及面部特征测量法等。  相似文献   
963.
胡瑗性善论的特色是在肯定人皆禀有“五常之性”的同时,又认为圣人所禀为“天地之全性”,弘扬“仁义”并把它落实于现实中也就率先成了圣人的使命与义务。但这并不是说禀有“善性”量较少的普通士人就可对此置之度外。在胡瑗看来,培育并推行“仁义”不仅是士人一生的志向,还是价值的终极追求。胡瑗对“天地”是否可以“道德”论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受道家的影响,认为人与天地不同,天地不仁而人则有仁;其二,继承了《易传》《春秋繁露》的看法,认为天地有仁,圣人亦有仁。此中的“仁”与“不仁”之抵牾充分说明了胡瑗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64.
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追踪考察亲子关系、儿童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接受性相互影响。亲子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此外,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亲子关系呈现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而同伴接受性的稳定性取决于社会行为的维持效用。  相似文献   
965.
如何认识艺术实践的伦理之维,事关对艺术意义的准确理解和对其审美功能的深度认识。伦理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最终理想,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只是人类实现其最终愿望的必要手段,仅仅遵循道德规范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希望。艺术的伦理价值往往落实于对既成社会规范的挑战,而并非对时代道德习俗的循规蹈矩地遵守;艺术的伦理意义常常拥有一种超道德性。  相似文献   
966.
黎宇清 《哲学动态》2023,(7):104-115
通过同蒯因、罗素、维特根斯坦、克里普克等人的批判性对话,罗尔斯在诸如“分析性”真理、命名与意义等分析哲学论题上表达了立场,以此回答了关于道德理论之性质和正义理论建构的一些基础问题。这些讨论在文本上虽然零散,实则可以融贯地统摄在一种整体论知识观之下。依托这种知识观,罗尔斯论证了道德理论的独立性,他在诸如正义理论的主题、理性多元论、基于重叠共识的稳定性等实质性问题上的主张也得到了支持。因此可以说,整体论构成了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知识论基础。罗尔斯从知识论层面为道德理论奠基的尝试,体现了他统一逻辑和经验这两个分离的世界的努力。  相似文献   
967.
何益鑫 《孔子研究》2023,(2):109-117+159
《大学》首句乃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它以《周书》等所见的周文理想政治之传统为依据,提炼出儒学最高的实践理想。就其古义而言,“明明德”是在政治领域中显明其光明之德,亦即行明德之政。明德之政,除了恤民怀柔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选贤任能。行明德之政,即亲民、安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亲民”与“明明德”是一体之两面。其最终所达到的道德政治的理想境界,如文王后期之所至,即“止于至善”。《大学》首句是以平天下为视域,故其本义乃就最高处说。但在后续的论述中,则又可以作泛化的理解,普通人在各个层面都可以有相应的实践。后儒以“明明德”为修己,以“亲(或新)民”为治人,以立“三纲领”的结构,不是《大学》古义。  相似文献   
968.
二十世纪初年,神会的思想资料由于胡适先生的发掘,引起了国人的注目。但是,人们的考察往往侧重于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而对他思想体系本身的分析却着墨不多。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神会的佛学思想作一分析,以求教于佛学界的专家和学人。一、佛性论,神会学说的理论基础佛性亦意译“如来性”、“觉性”,它是众生普遍具有的得以成佛的质因、根据和可能。神会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佛性不与众生分立,它就存在于众生之中,众生本自有之。就众生成佛的因素、成佛的可能来说,“一切众生,皆有真如佛性”。(《神会语录》  相似文献   
969.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国内认识论可以称之为“理性认识论”(这里的“理性”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合理性,而是近代意义上的狭义理性,即工具理性或不含有非理性的理性),在这种认识论中,非理性的各种因素,诸如意志、情感、直觉等等,均是认识的障碍,是认识过程中必须予以克服或排除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反理性主义思潮和价值哲学的引  相似文献   
970.
何吴明  郑剑虹 《心理科学》2019,(4):1017-1023
心理学质性研究具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心理学自诞生起就具有质性研究传统,但被主流所忽视。从组织机构、出版渠道和研究成果方面看,当前国内外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发展态势暗示质性研究传统正在回归到主流当中。尽管仍存在误解和急功近利等众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克服,但是心理学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复杂心理现象和产生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方面展现了潜力。心理学质性研究的复兴正使心理学处于一个多元化转向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