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天风》2004,(2):3-3
2003年1月15日上午9时,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国家宗教事务局假中央统战部大礼堂举行宗教界迎春茶话会,全国两会季剑虹长老、曹圣洁牧师、邓福村牧师、孙锡培牧师、金蔚同工以及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北京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北京基督教协会会长于新粒牧师应邀参加联欢会,中国基督  相似文献   
112.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丹 《心理科学》2001,24(2):202-204
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早期研究多集中在发展趋势上。一些研究发现,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最初的亲社会行为伴随具体、确定的奖赏,以后逐渐发展为自发自愿、不求外加报酬的利他行为。Stabu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5岁至8岁期间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而9岁至12岁期间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顾鹏飞、李伯黍的研究发  相似文献   
113.
为探讨残疾儿童心理健康与家长亲职压力的关系,揭示亲社会行为在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家长亲职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问题影响程度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采用短式亲职压力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分别对199名残疾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对家长的亲职压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亲社会行为在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亲职压力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3)问题影响程度能够调节该中介效应,当问题影响程度越小时,中介效应越显著。可见,亲社会行为能够缓冲残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对家长亲职压力的负向影响,并且问题影响程度越小,这种缓冲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4.
采用道德认同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五因素正念度量表对53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道德认同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道德认同的两个维度—道德认同内化和道德认同符号化均能正向预测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2)共情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正念在道德认同内化和符号化通过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正念减弱了道德认同符号化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增强了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5.
亲组织不道德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B)是近10年来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相较于已得到广泛探讨的UPB形成机理研究, 当前关于UPB的影响效应研究还相对有限, 且主要聚焦于领导UPB对员工的影响, 以及自我反馈下UPB对行为者的影响。借鉴并受到对应推论理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和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中有关观点的启发, 构建了一个同事间围绕UPB的社会互动模型。模型指出, 观察者在看到同为员工身份的行为者实施UPB后会对此进行结果预期和动机归因, 继而在观察者正直性的调节下引发相应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进一步地, 行为者在接收到观察者对其UPB的行为反应后会对这些反馈背后的意图进行解读, 进而影响其后续行为变化。最后, 从观察者对UPB的道德判断、与UPB“不道德”属性有关的认知评价、UPB行为者行为变化的过程机理等方面提出理论模型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6.
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体的内部动机促进创造力,但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与质疑。最新的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亲社会动机能使个体不仅关注新颖性,而且重视实用性,从而提高创造力。本研究采用2×2组间设计,操纵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其中一种条件下完成一项创造任务。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只有当亲社会动机高时,内部动机才显著提高创造力;内部动机和亲社会动机均高时,个体创造力最高。本研究证明了亲社会动机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创造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7.
张丽丽 《天风》2009,(5):34-34
2009年3月23日至24日,天津市基督教两会召开了九届六次常委(扩大)会议。出席此次会议的常委共计60余人。应天津市基督教两会的诚挚邀请,23日下午,原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中国基督教咨询委员会主任曹圣洁牧师专程从上海赶到天津,  相似文献   
118.
《天风》2002,(7):F003-F003
  相似文献   
119.
张真 《心理科学》2012,35(4):926-931
采用儿童移情和亲社会反应量表,由母亲(n=86)和老师(n=8)分别对86名3-5岁儿童进行评价,并记录实验情境中儿童的亲社会反应,考察母评和师评间的一致性,以及两种评价对儿童亲社会反应的预测性。结果发现:(1)母评得分高于师评,两种评价只在男孩中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2)只有师评能预测男孩的亲社会反应,两种评价对女孩的亲社会反应都有预测作用。结果提示评价者间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评价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关注点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0.
幸福研究方兴未艾,但当今研究着重于幸福的心理描述性层面,而通常忽视了幸福概念中的规范性或者评价性层面。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眼中,美德是幸福的前提。心理学实证研究发现,实践美德行为,如志愿、捐助等活动能够使人获得幸福。同时,研究也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具有美德的人会更加幸福。虽然实证研究能够说明美德与幸福具有关系,但是在美德与幸福的因果联系确定上,以及美德对于幸福来说是否是工具性的问题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