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120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1.
<正>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我国"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聂先生在《导论》中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核心术语进行了系统归纳与阐释,形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话语体系。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奠基之作,《导论》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与创新途径。《导  相似文献   
92.
绍光 《天风》1998,(5):40-41
长大,是生命的必须。你知道基督徒生命长进的几种层次吗?对照自己,看看你最需要在哪方面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93.
《周易》谦卦的哲学、伦理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谦是君子之德 ,它的前提和本质是“有”,有智者之真、知、才 ,有仁者之敬、爱、德。其外在表现却是无有之“虚”,抑己之“让”,这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成功之道。谦又是文明之礼 ,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重提"源原之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研究传统文化中出现的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做到优秀传统文化("源")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要求("原")相整合。研究传统文化,就应该敬畏传统,与传统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像有些学者那样,简单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作一一对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
以事观之,主要是从"事"这一角度出发来对人和世界加以理解,而不是对"事"本身做出某种终极的哲学论述。现实世界与真实存在的生成过程,与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人所作的多样之事——无法相分。西方没有类似"事"这样的概念,这表明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意义:中国哲学包含不少其他文化传统所缺乏的概念,后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就意识层面而言,作为意识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反观对象的自我之间的关联,实在地发生于做事过程。在事的展开过程中,知识与价值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做事既需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事的角度来看,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不同特点。道家以自然为第一原则,主张"为无为",儒家则更重视参与活动的合目的性。从事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和人,既着眼于大的哲学问题,也关注于伦理学、语言哲学等具体领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6.
杨儒宾提出朱子慎言德性之知的问题,本文以理学发展的脉络为线索,认为朱子这一态度是其扬弃张载和二程相关论"知"思想的结果。张载首创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之分,这是其以本末二分模式论本体、心性之必然结果。程颐虽也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区分,却强调"正心诚意"工夫必须在"格物致知"上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朱子慎言德性之知,与其以"理一分殊"模式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有关。朱子强调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在本源上相通、在分殊上相异,因此"格致"工夫就不可预设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而应在"分殊"上见"理一"。与此相对,阳明强调"此知之外更无知",良知必以见闻为发用。阳明此论,旨在批评朱子的"析心与理为二",也没有预设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对立。  相似文献   
97.
我和马坚先生虽然平生只见一面,受过他的一次亲口教育,然而这次见面和这次教育,却给我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象和值得永久怀念永世不忘的记忆。那是在1939年他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归国回乡探亲译经途中,途经桂林。  相似文献   
98.
论梁武帝之亡国并非由于佞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武帝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于他既是创业之君又是亡国之君,历来世人每把梁末的社会动乱及灭亡,归咎于梁武帝的佞佛。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现分析如下。首先,佞佛是南北朝的共同风气,并不只是梁武帝时独有的现象。佛教自东汉时传入我国,经过魏晋到南北朝,进入一个兴盛阶段。南朝帝王,大都尊崇佛教。宋文帝曾对何尚之等人说:“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颜延年之折《达性》、宗少文之难《白黑论》。  相似文献   
99.
1990年2月17日21时35分,我的叔父马继高先生在北京人民医院归真了。在极端悲痛之中,许多往事涌上我的心头。听父亲说,叔父八岁时,我祖父、曾祖父先后归真。当时,我祖母一人要抚养五个子女,而最年长的我父亲,年仅十四岁。全家生活无着,父亲只有去给别人家赶牛。祖母领着我的几位姑母在家编织毛袜。  相似文献   
100.
吴昂 《佛教文化》1994,(2):25-25
情爱,是人生中难以排除的部分。情爱到了痴心的程度,便可以不顾一切。在局外人看来,几乎是颠颠倒倒。所谓“人生无少长,颠倒是情痴”,这两句诗讲的便是这情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