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132.
论陆九渊《易》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体系中,多有依傍<易>论、融汇<易>理者在.对<周易>这部经典,陆九渊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阐释,却以随机指点的"圆而神"的形式,发挥了许多精辟的论说."无极""太极"之辩、"乾坤易简"的原则性观念、"三才之道"的哲理内涵、<复><艮>二卦及"三陈九卦"的义理精蕴、<周易>经传所示社会人事观等,构成了陆九渊<易>说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3.
爱的行囊     
思偶然的机会,我和你走在同一条道路上。或许,我们是擦肩而过,或许我们只有过一瞬间的对眸,那么,目光里是否写着一点嫩绿的情意呢?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搭在灵魂之上生命当中的不轻不重的行囊。那么,我们又用它装着什么呢?装着我们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梦想和希望?所有的生命的阳光?也许我们背着它,步履维艰,甚至大口地喘息。可是,我们从没有想过把它轻易地抛弃。尤其是我的行囊,绿色的行囊。没有显赫昂贵的名片,也没有面具,只有一支从童年珍藏到今天的发黄的歌谣;还有那被老鼠咬破几个窟窿又显得有点寒酸的天真,但我始终像爱惜生命一…  相似文献   
134.
谦是君子之德 ,它的前提和本质是“有”,有智者之真、知、才 ,有仁者之敬、爱、德。其外在表现却是无有之“虚”,抑己之“让”,这是人们行为处事的成功之道。谦又是文明之礼 ,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5.
休谟认为 ,正义的起源在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有限同情心 ,正义乃是为了弥补自然与人性的这种不足而产生的人为之德 ,正义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种划分财产权利的道德规则。本文对休谟的正义观进行了阐述和简要评析 ,并指出了其正义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6.
人生之途就是朝圣之旅。一次次地感动,增强了我们为信仰作证的底蕴。每次朝圣就是一种信仰淘成。更是奔赴天乡的人生缩影。 七月三十一日受三原教区宗怀德主教委派,由苏圣意神父率领三十三人组成的朝圣团,赴山西朝圣。朝圣团一行怀着一种增强信仰,见证福音的心态于当日晚间乘上隆隆地列车,开始了朝圣之旅。飞奔的列车承载着一颗颗期待着净化和圣化的心,大家一路欢歌笑语,不觉间于次日清晨抵达山西太原市。朝圣第一站沙沟堂区的神长教友早已备妥了早餐。会长们又是联系车辆,又是购买车票,安排住宿送上西瓜和饮料。那种热情真可谓亲如一家,体贴入微,尤其是该堂区爱德服务中心张勇老会长,虽已年过七旬,却亲赴车站接送朝圣团,并作全程向导,真实体现了基督博爱的崇高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37.
实现人的欲求是社会实践的内在动机,满足生活需要是文明制度的根本目的。怎样将欲求转换成财富,进而以财富厚养民生,这是历史进步的永恒主题。对传统儒学“理欲之辨”的现代阐释,旨在通过正本清源的逻辑批判,将抽象的天理还原为具体的生理、心理、伦理和管理,并探索一条化情为理、转欲成力的价值创造道路。  相似文献   
138.
恻隐之心:“同感”、“同情”与“在世基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最能体现儒家对人性理解的一个关键词,莫过于恻隐之心。因此,把握恻隐之心的深刻内涵,对我们理解儒家的人性论至关重要。究竟何为恻隐之心?它与孟子提到的其他三种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参见同上])关系如何?近年来,西方学者往往从同  相似文献   
139.
周敦颐对《易》进行了心性论的创造性解读,将它由“《五经》之源”进一步实质性定位为“性命之源”,实现了易学天人之学的心性论转向.借实现了此一转向的易学之视域,他成功进行了其理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引领、促成了儒学的整体心性论转向,正式拉开了理学思潮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0.
丹溪医学是在继承《内经》,吸收了刘、李、张之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理学的太极之理和道德修养思想而形成的。丹溪所参之太极之理,即太极动静之理。太极动静之理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丹溪医学的宇宙论、疾病发生论和养德养生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