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杨洁 《美与时代》2016,(4):93-95
交互设计,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媒介创建新用户体验时,有着超越现实的艺术感染力和颠覆传统的操控体验方式。以汉语言文字(即汉字)为题材的设计应用和研究多见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其独特的艺术属性值得探究。身处人机共栖的社会,汉语言文字传播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愈加广泛,其艺术属性也将随之不断变化延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汉字交互设计的传播形式拓展了汉字信息设计原则;二、汉字交互设计的视听语言丰富了汉字美的诠释;三、汉字交互设计的操控感架构了数字世界虚拟与现实的映射;四、汉字交互设计的艺术本质是对人类交流方式的探索;五、汉字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引发的关于交互艺术风格的思索。  相似文献   
82.
他者是如何被给予我的,我和他者的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两种现象学。胡塞尔立足于意向性现象学,利用显现和随显的理论把他者构造出来;而亨利则从生命现象学恻隐-与共的角度,把我和他者的关系归结为先验生命的共同感发。虽然他们都从现象学角度研究他者的被给予性模式,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把空间事物的意向性被给予模式应用到生命的被给予模式;而亨利另辟蹊径,把自我-感发看作生命独有的显现自身的方式。  相似文献   
83.
知觉表征系统最近被认知心理学家广泛认同,Schacter认为知觉表征系统在内隐记忆测验中起重要作用,知觉表征系统又与失语、失认、失读有密切联系屈此深入分析它们本身的特点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明确内隐记忆。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对从多种记忆系统方向进一步明确内隐记忆具有一定的可信性。近年来,记忆研究中最吸引人的结果就是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重大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对这种分离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例如激活话、加工说、知觉表征系统、多种记忆系统等等[1.2.3.4]。本文仅探讨启动效应与知觉表征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4.
侯岩   《心理科学进展》1993,11(1):40-435
目前,内隐记忆的研究大都通过正常的测验成绩,在同一个领域检验假设进行的。认知神经科学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在不同领域使内隐记忆的理论得到诸多补充数据,提高并扩展内隐记忆的研究水平。它从自身研究方面论证了多重记忆系统和加工理论对许多来自单纯实验性操作中的结果无法解释的片面性,使两者在新的研究策略下达到协调统一,这种新的而非唯一的研究策略使内隐记忆的研究更趋完善和深入。  相似文献   
85.
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 非目标词是否会产生音韵激活是独立两阶段模型和交互激活模型的争论焦点之一。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被试在翻译命名任务中是否受到背景图片音韵或语义干扰词的影响。行为反应时中未发现显著的音韵效应, 而语义效应显著, 表明非目标词不会产生音韵激活。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显示在目标单词呈现后的400~600 ms时间窗口中出现了显著的语义效应, 在600~700 ms时间窗口内出现了边缘显著的语义效应和音韵效应, 均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波幅更正。上述结果表明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 尽管在脑电上呈现出可能存在微弱的多重音韵激活, 但行为结果并不会显示出非目标项的音韵激活。研究结果支持了汉语口语词汇产生遵循独立两阶段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86.
姜永志 《心理科学》2013,36(2):496-500
摘要 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是近年对心理学理论建设和方法论改革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取向,它们可以共同归纳到心理学的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之下。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意识、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单一维度,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机体与情境交互作用中的意义。文章对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假设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对情境作用理论体系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7.
人们在识别自己所熟悉的物体时, 不仅依赖于对输入信息的感知而且还会受到自上而下调节机制的影响。研究者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利用虚幻探测范式对自上而下字母加工的神经网络进行研究。该研究要求被试从纯噪声(实际没有任何字母)中探测字母。通过对fMRI数据进行心理生理交互效应分析, 发现当被试从纯噪声图片中“看”到字母时, 多个脑区的活动由于受到来自于右侧梭状回的影响而加强。该发现表明自上而下的字母加工网络不但包含负责字母形状和语音加工的脑区, 还涉及一些负责高级认知加工的区域。  相似文献   
88.
航空模拟舱飞行行为的EPIC理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执行过程交互控制(EPIC)理论框架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虚拟飞行员飞行过程的计算模型,并对人在复杂任务下的作业绩效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1)该研究在原有EPIC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仿真模型合理可行;(2)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拟合良好,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该研究为以仿真方法研究复杂任务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9.
许为 《应用心理学》2024,(2):99-117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理念的用户体验(UX)领域正在迈向智能时代,但是现有的UX范式主要针对非智能系统,缺乏针对智能系统UX的系统化方法。纵观UX的发展历程,UX范式呈现出跨技术时代的演进特征。当前,智能时代对UX范式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文从UX范式出发,提出智能时代的“UX 3.0”范式框架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UX 3.0”范式框架包括五大类UX方法:生态化体验、创新赋能体验、AI赋能体验、人智交互体验、人智协同合作体验方法,其中每一类方法都包括相应的UX范式取向。“UX 3.0”范式的提出有助于提升现有UX方法,为智能系统UX研究和应用提供方法论支持。最后,本文展望“UX 3.0”范式今后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0.
潜变量交互效应建模: 告别均值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艳  温忠麟  林冠群 《心理学报》2009,41(12):1252-1259
潜变量交互效应建模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模型中被认为不可缺少的均值结构往往让实际应用工作者却步。本文首先分析了潜变量交互效应模型中均值结构产生的根源; 然后讨论了指标变换与均值结构的关系; 接着提出了一个均值为零的潜变量交互结构, 所建立的模型不需要均值结构, 却不会改变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等参数; 最后用模拟例子对无均值结构和有均值结构的两种模型的参数估计进行了比较, 结果符合理论预期, 困扰人们多年的均值结构问题从此可以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