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312.
杨海文 《孔子研究》2013,(2):104-114
儒、释、道三教合流,于南北朝后期初露端倪,于唐宋大致定型,于元明清登峰造极。它们各自建构的"三教合流"观,首先是确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的基础性含义,用政治儒学治理社会,用心灵佛教调适精神,用养生道家护养身体,殊途同归,共同达成善治的社会—文化目标;然后是标识自身高于或者优于其他两家的特殊性含义。基础性含义巩固并推进了三教合流的历史大势,特殊性含义深化并提升了三教合流的理论—实践内涵。基础性含义求多元,特殊性含义求发展,是中国古代三教合流积淀下的珍贵历史经验,有助于导引当代宗教各美其美、良性互动、和谐共存,以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13.
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代表团于佛历2555(2011)年11月1日至2日在大韩民国江原道襄阳举办了第十四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大会。11月2日,在观音道场洛山寺举行了祈祷  相似文献   
314.
历来学者们对《世说新语·言语》第四十五则林公之意解说有较大分歧,文章通过分析《世说新语》所载此条文本用词、用典及支道林本意来得出新解,并兼谈佛图澄与石氏关系对佛教在东土发展初期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315.
本文基于对120位基督徒的电子问卷调查,展现了中国年轻基督徒对于宗教对话的价值取向和内在态度,显示出中国当代年轻基督徒对于宗教对话的包容态度以及对自身信仰的坚持。  相似文献   
316.
清源 《佛教文化》1994,(2):26-28
主持寄语 收到这份从某个著名的海滨城市寄来的稿件——《第一次受供养》,我颇费踌躇:一方面,觉得是真和尚写真实的心路历程,既可为天下几多新戒比丘比丘尼鉴戒,亦能为俗家人真正了解和尊重佛门弟子提供一种沟通之桥,应当刊布;另一方面,又感为难:主角毕竟只是新戒青年比丘,似乎远不够“法门龙象”的标准,放到这个栏目合适吗?  相似文献   
317.
中国道教协会于1990年6月14日至1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部分地区“关于散居道士管理问题”的座谈会。杭州、温州、台州、苏州、茅山、南平、武当山、武汉、龙虎山及廿肃省、湖南省、上海市道协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的浙江、江苏、福建、甘肃、湖南、湖北、江西、上海等省市及杭州、苏州市宗教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黎遇航会长主持会议,浙江省统战部崔副部长到会讲话。傅元天副会长、李文成秘书长、张继禹副秘书长参加会议,国务院宗教局佛道教处孙国忠同志到会指导。会议得到了浙江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杭州市宗教处的大力协助,杭州市道协为会议提供食宿并为安排会议的具体事务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318.
洛阳是隋、唐两朝的东都,也是两朝道教文化的中心之一。隋文帝虽雅信佛法,然于道教也十分重视。如为道士吕师立清虚观、为孙昂立清都观、为孟静立至德观、为焦子顺立五通观等,皆旌其神异之故。隋炀帝并信佛道,为晋王时即从隐士徐则受道法,又召道士王远知(510—635)相见。然炀帝多忌恶,故大业元年(605)特于新建成的东都城中置“道术坊”,凡五行、占候、卜筮、医药者皆追集东都,遣使检查,不许任意出入。道术坊的位置,当在今洛河南岸白碛村附近。著名道士王远知出身官僚家庭。  相似文献   
319.
游祥洲 《法音》2002,(4):15-17
一切佛法不出二谛。世俗谛是接引凡夫入门的方便,第一义谛则是圣者内证的境界。没有世俗谛的接引,就没有上达第一义谛的可能。佛指舍利到台湾,无论是从世俗谛看,或是从第一义谛看,都有无比殊胜的意义。先从世俗谛看,“舍利崇拜”原是佛教重要的传统之一。“舍利”(1arīra)在梵文中的原意,乃是人类死后遗骨的通称。法藏部的《四分律》明言:“学菩萨道,能供养爪发者,必成无上道。”爪发是舍利中的一种。供养佛陀爪发,可以助成“无上道”,此所以“舍利崇拜”,自古迄今未曾改易。而史籍之中有关舍利崇拜的感应之事,也颇多记载…  相似文献   
320.
清代前期儒者对佛道的关注由心性之学转向民间信仰。一些儒者认为 ,理学说教不具有普世性 ,整个儒学在教化民众方面也存在不足 ,民间佛道信仰可以弥补这些缺欠 ;但有些儒者激烈地批评民间佛道信仰 ,认为它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与儒学背道而驰。前清儒者的分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理学衰落后儒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