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清晨,迎着灿烂的朝阳驱车前往镇海寺。虽然刚进入冬季,但这清凉圣地五台山已被晶莹透亮的白雪装扮得更加美丽圣洁。转眼间即至镇海寺脚下,因路滑坡陡,汽车只好停在路边,徒步向上攀登。漫山遍地的皑皑白雪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十分耀眼。再看那碧绿的松枝上好象是盛开着朵朵洁白如玉的圣洁莲花。白色不象红、绿、紫等色那么娇艳,但她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思  相似文献   
372.
礼图是朱子十分重视的一种礼学解析工具。在朱子的礼图思维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其根本的归宿,主要体现于以礼图来解决社会礼仪、礼学教育、现实政治三方面问题。规范化是朱子礼图思维的根本原则,主要表现于礼图作品由政府颁布施行原则与经学化制作原则。在更广泛的图谱上,朱子礼图思维是立足历史和现实交汇点,力求调和礼学史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并融合礼学史与社会人情为一体。  相似文献   
373.
从古至今,不乏画马名家,马在古代一直被人们神话,被历代君王、文人推崇,更成为画家热衷绘制的对象,并被赋予了各种内涵和象征意义,产生了不少著名的鞍马题材的画作。因此,对两幅较有代表性的名作——李公麟的《五马图》与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进行比较,以窥探古代工笔画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374.
陈东 《孔子研究》2019,(2):83-93
所谓元代画家王振鹏所作《圣迹图》,其实是明万历年前后的假托,其构图及序、赞均抄自明张楷的《圣迹图》。明张楷《圣迹图》原赞词有"夷不谋夏"、"用夷遏夏"的字句,清康熙年间有所篡改。张楷《圣迹图》最大的失误是为"先圣小像"配上了"述中庸赞",误将孔子与颜回当成了孔子与子思。何珣所增补九事,其中"观庙欹器"一事两图,国内版本皆已遗失,仅存日本。  相似文献   
375.
《法音》2012,(1):30
本刊讯1月4日至5日,五台山佛教协会第八届代表会议在五台山五峰宾馆隆重举行,来自五台山佛教界的10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山西省宗教局边根裳局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法海法师和忻州市委、市政府有关方面领导莅会致贺。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五台山佛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修改审议通过了《五台  相似文献   
376.
汉代墓葬中的升仙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暗示或表现墓主升仙的动态场景和表现仙境的图像系统;从风格上来说,其自身经历了由昆仑山向西王母图像系统的风格转变.升仙图深切暗示着汉代人对于死亡最古老的态度,即死亡并不是无,但汉代人似乎并不希冀复活和再生,而是在灵兽的护卫下飞升,进入无上的境界.由此,承认死亡又企图超越死亡成为汉代墓葬艺术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377.
对于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起源,目前学界存在着两种已被公认的主张,一种认为源于道藏;另外一种主张则认为源于佛教的阿赖耶识图,本文围绕寿涯的"先天地之偈"以及宗密的"十重图"(阿赖耶识图)展开研究,通过分析佛教的相关典籍来论证后一主张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8.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缺少的只是发现”——这句充满慧光的名言,也有她尚未照耀到的地方,比如说对于我国佛教文化瑰宝来说,很多情况下就是缺少这种“发现”——我理解这种“发现”不仅仅是“看见”、“明白”了,而且更主要的是心灵中那种慧眼独具、过目不忘的撼动、领悟和契合。写至此处时,我仍感脸红,因为这里推荐给广大读者朋友的两篇关于佛教文物的介绍报道,决非缘自我的“慧眼”,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因病住院期间,在每天同样也流过我们眼皮底下的大量报章之中慧眼发现的信息——须知这是一位年近九旬、微恙在身、依然公务繁忙的老人啊!他才是本栏目的真正主持人。在生惭愧心同时,我也意识到另一个同样令人忧虑的事实:在对待佛教文化瑰宝问题上,即便能达到第一个层次“看见”、“明白”的也不多,出土文物中的佛教文化内涵往往总是有意无意被忽视就是一例。愿我们每个关心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和部门都一道来关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79.
一九八八年七月,小住五台山南山寺,夜听慈音法师领奏佛乐。八件吹打乐器,合奏出的音响,急时如林涛滚滚,缓时如小溪漏漏。全套奏曲的情调、韵味,给人的感觉,不是虚无缥缈的佛国境界,而是我国北方民族民间音乐独有的淳朴、雄厚、亢奋、欢快的本色。纯粹意义上的佛教音乐是外来文化,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历经长时期的被吸收、  相似文献   
380.
《五台山研究》2013,(2):F0002-F0002
<正>2013年4月23日,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对《五台山研究》杂志2012年第1期崔玉卿《关于构建五台山学的思考》的文章作出重要批示。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