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2篇 |
免费 | 340篇 |
国内免费 | 637篇 |
专业分类
27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07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95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58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142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129篇 |
2004年 | 127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伦理两难引发的心理矛盾有可能破坏自我的统一性,造成能动性的瘫痪,常被理性主义哲学家看作应当避免的负面现象。然而,心理矛盾对理解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重价值面向有积极作用,也为行动主体的自我改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重估心理矛盾的道德哲学意义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转化和结合矛盾两极、以矛盾张力为行动依据的折中式解决方案。折中式方案促使行动主体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多重实践同一性,对所处社会情境作出更恰切的反应,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变革。因此,心理矛盾不仅凸显出自我是在时间中的展开,也揭示出自我深刻地内嵌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解决心理矛盾,正是打破自我的静态统一性、建构更加立体的动态统一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出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和塑造。 相似文献
62.
奢侈品品牌热衷于使用可爱风格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本文以理想自我理论为基础,通过4个实验探索奢侈品品牌可爱风格类型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实验1表明奢侈品品牌的可爱风格(婴儿图式/古灵精怪)会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验证了主效应的因果链模型。实验2进一步明确了主效应的边界,结果表明品牌可爱风格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只在奢侈品品牌的情境下才存在。实验3探索了自我监控水平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发现对于低自我监控的个体,奢侈品品牌的可爱风格难以有效地影响品牌偏好。实验4分析了个体发展阶段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对于成年期个体,古灵精怪可爱风格比婴儿图式可爱风格更能提高个体的奢侈品品牌偏好,对于童年期个体,婴儿图式可爱风格比古灵精怪可爱风格更易获得青睐。 相似文献
63.
互联网时代的宗教舆情,既与互联网的传播密切相关,也与其他网络元素、网络事件有关,比传统宗教舆情更为复杂。为了有效应对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互联网时代的宗教舆情,我们有必要从媒介技术与传播行动的关系视角,在深入剖析宗教传播媒介变迁的过程中,切入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技术背景,以揭示其成因、类型、特征、规律、问题等,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4.
互联网与宗教的叠加在短短三十余年里呈现出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态势,并产生了互联网刺激宗教复兴的“神话”。这个“神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其它相关问题的判断。然而真实情况是:①宗教并无利用互联网扩张之天然能力;②欧美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宗教持续衰退;③“百度指数” 表明中国网民对宗教的关注度保持基本稳定,且在近年来逐步下降。以上都打破了这个“神话”,从而推动认知和研究的“祛魅”,有助于对互联网宗教的理性化、法治化、规范化治理,有助于在互联网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建立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和互联网宗教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用认知操作的部分内容,探索了儿童在认知操作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初步思考时间除复杂任务外,在其余的操作任务中变化不稳定,停顿与悔步次数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操作任务越复杂,停顿与悔步的次数就越多;在简单积木操作中,短时注视次数逐渐增加,在复杂积木操作中也有增长的趋势,而长时注意次数变化较大;在拼图操作任务中,速度变化较大,在简单与复杂积木操作任务中,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到了9岁以后,速度下降不快,操作任务越复杂,总反应时就越长,速度越慢。被试操作的准确性越来越好,但任务越复杂,准确性越差;自我监控的计划性和监视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6.
中西传统绘画各自从属于截然不同的视觉节选系统。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科学、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本能视觉节选自我超越的方向,从而确立起各自的绘画形式语言。 相似文献
67.
作为社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麦金太尔的哲学运思是以解决当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危机为出发点的。在历史主义的理念关照下,他追溯了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社群、自我与美德关系演变的历史,这种对于社群与美德传统关系演变的分析为麦氏的社群主义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历史基础——社群是实现自我的前提,美德正是在社群生活中获得存在意义的。 相似文献
68.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9.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 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 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 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 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 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 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 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 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70.
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自我建构与产品类型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观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因此而导致的成败案例都很普遍。如何进行外观创新更受消费者欢迎,其内在机制是什么,我们却知之甚少。基于独特性需求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及自我建构理论,本文探讨了自我建构与外观新颖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交互作用、影响机制以及边界条件。通过3个实验,发现对于独立型自我建构的消费者而言,高外观新颖性能引发独特性需求从而提高购买意愿,而对于相依型自我建构而言,低外观新颖性则通过降低社会风险感知从而提高购买意愿;同时,本文也确定了产品类型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讲,对于实用品,所有消费者都对低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而对于享乐品,所有消费者都对高外观新颖性产品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