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新一轮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将发生较大的转变。教师除了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之外,还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在授课时也必须运用新的方法,把课堂变成与学生进行隋感交流,开发学生潜能。因此,教师与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522.
以748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情感温暖、责任心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高中生的父母情感温暖可显著正向预测其感恩;(2)在控制了性别、年龄以及年级后,父母情感温暖可分别通过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地影响青少年的感恩。这表明责任心和公正世界信念是父母情感温暖影响青少年感恩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523.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以大脑组织中的血容和血氧为信息载体,通过测量大脑皮层中血容和血氧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来了解局部脑活动的技术手段。近年来该技术在双脑研究非言语互动、言语互动、混合互动等社会互动脑机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清晰地揭示自然情境中社会互动的神经机制,未来尚需进一步改进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开发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细化互动任务类型,丰富完善实验范式,促进多种脑成像技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524.
为探讨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感恩和自尊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问卷(BJW)、感恩问卷(GQ-6)、自尊量表(SE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1049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自尊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三者均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2)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通过感恩和自尊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且该中介效应包含了三条中介路径——感恩的简单中介效应,自尊的简单中介效应,以及感恩→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内部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利用公正世界信念提升感恩和自尊的水平以及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525.
超扫描技术可同时记录多名被试在同一认知活动中的脑活动,并通过分析脑间活动同步及其与行为指标间的关系描述社会互动的群体脑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超扫描研究在合作与竞争、动作和行为同步、人际交流等领域的成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指出脑间活动同步可刻画社会互动中感觉运动、思维决策以及信息传递等三大层面上的互动情况,可能成为社会互动活动的神经标记,并阐述了超扫描技术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研究展望与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526.
无辜受害者信息往往打破民众“好人有好报”的公正世界,而这种公正世界信念的威胁也因人而异。通过情绪Stroop效应验证这一心理现象,并探讨观察者与无辜受害者的群体归属以及观察者的不公正体验是否会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威胁的程度。结果表明:(1)无论观察者是否与无辜受害者属于同一群体,或者观察者有无不公正体验,无辜受害者信息均会激活观察者的公正世界信念。(2)相比于外群体,当观察者与受害者属于同一群体类型(内群体)时,其公正世界信念的激活程度更强。(3)内群体观察者在有和无不公正体验的条件下,公正世界信念的威胁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27.
学习培训     
《天风》2018,(6):60-60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于20i8年4月6日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在山东神学院礼拜堂进行讲座。冯玉军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法律的定义,阐述了法律、道德与宗教的联系及异同等。在交流互动中,他详细解答了大家咨询的各种问题,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28.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529.
成晓君  刘美焕  潘亚峰 《心理学报》2022,54(11):1391-1402
采用基于近红外脑成像的超扫描技术, 考察了责任共担(即共同承担决策结果)对个体(专家和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即互动决策后个体的能力提升)的影响及脑机制。结果显示, 相比于非责任共担, 责任共担条件下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更高, 其与互动同伴在额极区域存在增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 并且, 额极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可预测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综上, 责任共担可以有效促进新手的互动决策获益, 额极脑间活动同步性可能是潜在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530.
陈思静  杨莎莎  汪昊  万丰华 《心理学报》2022,54(12):1548-1561
利他性惩罚是指个体自行承担成本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 它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研究1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发现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利他性惩罚。研究2 (N = 450)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调查表明, 惩罚成本调节了阶层对惩罚的影响:在成本较高的直接惩罚中, 阶层正向预测惩罚; 而在成本较低的间接惩罚中, 这种作用不再显著。研究3 (N = 232)通过操纵阶层与成本进一步证实惩罚成本的调节作用: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性惩罚, 但两者的差距在高成本条件下更突出。研究4 (N = 125)综合考察了阶层影响惩罚的心理机制, 多层线性分析显示:惩罚成本较低时, 阶层通过公正世界信念来间接影响惩罚, 而成本较高时, 阶层直接正向影响了惩罚。上述结果意味着利他性惩罚受到个体社会阶层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利他性惩罚中基于成本-收益的策略性考虑并非完全缺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