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2.
张存建  何向东 《哲学研究》2012,(4):89-95,114
语词自身并不指称,作出指称的是人——这是斯特劳森(P.Strawson)关于名称之指称的一个洞见。然而,个体有关于名称之指称的对象的多个信念储备,在遇到含有某个名称的表达式并意欲对之做出反应时,他如何确定这个名称的指称?经典语义理论没有专门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3.
视角转换中的社会可靠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可靠主义(reliabilism)是当代知识论的常见策略。它强调信念形成过程、方法或心理能力、心理机制等要素的利真性(truth-conduciveness),试图根据过程的"利真性"来解释知识与确证,并由过程可靠论扩展为"可靠标识的理论"。传统过程可靠论中的认识主体基本未涉及社会性,只强调理  相似文献   
164.
高科  李琼  黄希庭 《心理学探新》2012,32(2):110-115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是解释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的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一种共同且有限的能量,执行自我控制会消耗这种能量,导致自我损耗效应的产生,但能量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以恢复和提升。该模型得到大量行为和生理层面研究的支持,但也有研究者从疲劳、情绪、动机、血糖指标、时间知觉等方面提出质疑。未来研究可从自我能量的性质、总量等角度进一步完善能量模型,同时结合我国文化探讨理想、信念、价值观对提升我国国民意志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5.
江畅 《道德与文明》2012,(5):104-110
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人生境界,根据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进行的旨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也指通过这种活动所达到的综合素质或某种素质的水平.从人的个性特征看,修养可以划分为观念修养、知识修养、能力修养和品质修养.此外,还有为了获得智慧所进行的智慧修养.品质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使品质成为有德性的,因而品质修养也可以说是德性修养.德性修养是指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所进行的养成和完善自己德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它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整个人生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在整个人生修养中具有基础地位,是使人达到更高人生境界的基础.德性教育与德性修养之间必须实现和谐对接和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两种活动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真正取得德性养成和完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6.
马克思主义时代当之无愧的无神论者,应该是同时接受科学精神培养、接受人文主义理念熏陶的人,是有理想、有文化、讲道德、守法纪的高素质公民,而不是思想贫乏、内心空虚的精神侏儒。“无神论是理论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实践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是径直从无神论开始的。”无神论的深厚人文关怀性质符合真正的人道主义价值。  相似文献   
167.
编制适合中国社会文化特点的成年人健康信念量表。根据健康信念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大量研究结果,确定健康信念量表包括合理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的理论构想;通过访谈相关医务工作者以及在心理学专家中征集项目的方式形成初始问卷,并通过预测筛选,确定量表的最终项目。对天津市387名大学生、事业单位职员、公务员和农民工进行正式施测,检验量表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结果:健康信念量表包括两个维度,分别是可控性和合理性,量表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信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以及校标关联效度。结论:健康信念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  相似文献   
168.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针对营利性组织中人际交往中互动公正的因素结构展开研究,通过实证调研、数据分析得出互动公正的二维结构,即尊重与认可、解释和领导方式,同时提出互动公正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9.
以全国24013名10~15岁儿童青少年为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权威型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显著,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促进作用更大,独裁型与纵容型教养方式对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对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的削弱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70.
研究引入攻击行为的规范信念和移情两个概念,使用攻击性发展稳定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Anderson等人编写的暴力媒体接触程度问卷、攻击行为规范信念量表(NOBAG)、攻击问卷(AQ)和人际活动指标问卷(IRI)对来自北京、福州和成都三地的680名被试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暴力媒体接触程度、攻击行为规范信念、攻击行为和移情能力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暴力媒体接触程度、移情、规范信念和攻击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的攻击性差异显著,男性更经常使用暴力媒体,具有更高的攻击行为规范信念,且倾向于出现攻击行为;(2)暴力媒体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且不同媒体形式间存在差异,暴力视频游戏的作用显著强于暴力电视和暴力电影/视频;(3)规范信念可以有效预测攻击行为,在暴力媒体接触程度和攻击行为间、移情和攻击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