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8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1.
我启蒙读书是从“一”字开始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612.
一夜之间,小区里的山茶花,全开放了,红红的花瓣在绿叶丛中,或隐或现,惊艳人眼。与此同时,高高低低的矮树丛里,也满枝满丫地绽放碎碎的春花,或淡红或暗紫或嫩白——都是我所辨认不出名儿的精致如甜点一般的灌木。有春花绽放的时节,才真切地感受到春光明媚,春意融融,美从眼睛流入,在心湖里打着旋儿,久久难消。  相似文献   
613.
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学"字,而且以"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学而时习"的真意.其实,"学"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间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学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614.
《美与时代》——大型、综合性审美学术期刊,被出版署列为"双效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骨干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  相似文献   
615.
东林 《法音》2007,(6):18-18
本刊讯5月31日上午,上海市金山东林禅寺举行建寺700年、扩建工程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活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副会长净慧法  相似文献   
616.
通过借鉴徐复观的相关思想及对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的再理解,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表现为"传统—反传统—形成新传统"的规律,即以中国文化的体(即儒家的内圣之学、心性之学或曰历史常道者)为核心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由此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庞朴先生所发现,并为中国古人一直袭用的"一分为三"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617.
有人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有人则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又有人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的。  相似文献   
618.
朱恩硕 《天风》1996,(4):5-6
“听啊,是我良人的声音;看哪,他蹿山越岭而来。”(歌2:8) 有一种声音听到了,这声音非常的熟识和甜美,这声音像是安慰一位伤心的人,非常的温柔和悦耳。听啊。  相似文献   
619.
古代日本人在理解和应用中国古代典籍时,长期利用"汉文训读"这一文化翻译技法将原文本加工成日语"书下文"与古汉语并用的形式。这一语言形式在前近代日本思想文化世界中发挥着阅读、理解、表达以及广域沟通的重要作用。进入明治时期,近代社会建构"国民国家"的需求期待形成统一的"国语"。社会语言环境的这一重大变动使"汉文训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减退。与此相关联,儒学言说也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它不再是在东亚社会中各地共有、能维持思想文化互动的存在,而成为了仅在日本国内用于宣讲"国民道德"这一近代课题的言说。"忠孝一本"的表述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620.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在世上走一遭,谁都想留个好名声。可是,多年后,谁还能记得你的好?被你伤害过的人,跟你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自然不会记得你的好;还有一种人,被你帮助过,可是他们忘恩负义,认为你的善举是应该的,所以他们也不会记得你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